吉祥符瑞
兔子因其温顺可爱,繁衍力强,又与月宫、不死神药联系在一起,故而被古人视为祥瑞之物。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对俗篇》中说:“虎及鹿、兔皆寿千岁,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能寿五百岁者则能变化。”古代白兔和赤兔较为罕见,因而广受赞誉和尊崇,甚至和帝王的盛德相匹配。《宋书·符瑞志》记载,“赤兔,王者德盛则至……白兔,王者敬耆老则现。”因此,古代官修史籍中经常能见到天下四夷官员进献白兔、赤兔的记载。另外,许多文人还专为此事撰写赋、表,以称颂皇帝的圣明与大德。唐代蒋防《白兔赋》有“皎如霜辉,温如玉粹,其容炳真,其性怀仁”之语;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甚至亲自撰文称颂瑞兔之德,在《明宣宗御制集》里有9首描写瑞兔的诗词,称其“却怀呈瑞先朝日,皇祖神功万世隆。”明人陶宗仪《说郛》卷二引唐张鷟《朝野佥载》:“汉发兵用铜虎符,及唐初为银兔符,以兔子为符瑞故也。”这些都说明了兔子作为祥瑞之物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祥瑞种类繁多,大致分五个等级,即嘉瑞、大瑞、上瑞、中瑞和下瑞。据《新唐书·百官志》载:“白狼、赤兔为上瑞,其名物三十有八”。上瑞泛指各类奇异的兽类,赤兔、白兔皆属其类。还有一种白瑞,专指白色的动物。据《晋书·五行志》载:“是时白狼、白兔、白雀、白雉、白鸠皆栖其园囿,其群下以为‘白祥’,金精所诞,皆应时邕而至,又有神光、甘露、连理、嘉禾众瑞,请史官记其事。” 此外,据《宋史·乐志》,《白兔》还与《神龟》、《甘露》、《紫芝》以及《嘉禾》等并称“五瑞”乐曲。明代南戏《白兔记》,讲述了五代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年轻时家贫外出投军,与妻子李三娘失散,最后在一只白兔的指引下,一家团圆,苦尽甘来的动人故事。总之,兔子在诸多祥瑞之物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历来为古代帝王所重视。
生肖纪年
“生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属相”,
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表示出生年份的方式
“生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属相”,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表示出生年份的方式。中国有十二生肖,分别与十二地支相对应,兔在其中排行第四,配属“卯”,因而每天“卯”时(清晨5点至7点)又称为“兔时”。
查看更多
卯兔倚月
我国很早就有月中玉兔的神话传说
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写道:“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类维何,而顾兔在腹?”意思就是说,月亮究竟有什么样的功能,晦暗了又能重新明亮?为什么有兔子在其腹中?尽管屈原没能得出答案,但由此可知至少在战国时期已流传月兔的传说。此外,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中,左上方绘着嫦娥奔向一弯新月,云气之中,月上的蟾蜍和玉兔清晰可见。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月宫玉兔的传说由来已久。
古人将兔子与月亮联系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说法:
东汉天文学家张衡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
宋代罗愿所著《尔雅翼》
自然规律说
汉代以来,月宫玉兔捣药的形象逐渐深入人心,流传甚广
河南郑州出土的西汉晚期“东王公乘龙”画像砖上已经出现了玉兔捣药的形象。《乐府诗集》里收录了一篇汉代古辞《董逃行》,其中写道:“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
查看更多
吉祥符瑞
兔子因其温顺可爱,繁衍力强,又与月宫、不死神药联系在一起,故而被古人视为祥瑞之物
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对俗篇》中说:“虎及鹿、兔皆寿千岁,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能寿五百岁者则能变化。”古代白兔和赤兔较为罕见,因而广受赞誉和尊崇,甚至和帝王的盛德相匹配。
查看更多
生活装饰
兔子迅速敏捷,又温顺安详,其活泼可爱、憨态可掬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因而也是日常生活装饰素材中最常见的内容之一
以兔为主题图案或造型的艺术品类别非常广泛,故宫博物院珍藏的诸如陶瓷、绘画、青铜、车饰、服饰、带钩、印押、文房四宝等各类文物中都能见到兔子的形象,无不惟妙惟肖,生动活泼,令人喜爱。
可爱的
兔儿爷源于中秋拜月的习俗,大约于明代开始出现,至清代达到鼎盛
古代传说月宫有捣药的玉兔,其药能令人长生不死,故而玉兔逐渐神化,成为民间供奉祭拜的兔儿爷,其形象多为兔首人身,手持药杵端坐于座骑之上,后来又演化为娱乐小儿的玩具。明末纪坤有一首《戏题》诗:“布席陈供果,俨然东郭逡。向来闻捣药,此日竟为神。狡计怀三窟,清光借一轮,韩卢休侧目,长近月中人。”
查看更多
兔的别称
䨲,即小兔《魏书·江式传》:“小兔为䨲。”后来也泛指兔子
由于兔子和月亮、祥瑞以及神话传说等关系密切,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也给兔子赋予了很多有趣的雅称和别称,如土地神鹓扶、宗庙祭祀之明视及其八世孙䨲、海内狡兔之东郭逡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明视
讨来
鹓扶
东郭逡
䨲,即小兔。《魏书·江式传》:“小兔为䨲。”后来也泛指兔子。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其寓言体散文《毛颖传》中说:“明视八世孙䨲,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姮娥、骑蟾蜍入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毛,指兔毛;颖,就是笔尖,“毛颖”实际就是兔毛制成的毛笔。韩愈用拟人隐喻的手法为毛笔作传,讽刺了当时腐败的官场风气,文中称“䨲”为“明视”的八世孙,即月中的玉兔。清初诗人邵长蘅的《雪后登滕王阁放歌》里有“玉䨲抱杵冻不举”的诗句。清乾隆皇帝《御制仿宋玉兔朝元砚铭》写道:“小圆大圆如月盈,其中更孕玉䨲形。文房受墨宜管城,宣毫顾处能无情?”
“明视”原为古代祭宗庙所用兔的特称,后来也为兔的别名。《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兔曰明视。”孔颖达疏:“兔肥则目开而视明也。”明人卢若腾《岛居随录》卷下载:“兔上唇缺,目不瞬而了然,故《礼记》谓之明视。”古代传说兔子望月禀气,眼睛非常明亮,“明视”可能是根据其生理特征而得名。
蒙古语把兔子称为“讨来”。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兔》诗:“少年驰逐燕齐郊,身骑骏马如腾蛟。耳后生风鼻出火,大呼讨来飞鸣髇。如今老大百忧集,拄杖徐行防喘急。卷中见画眼为明,骥闻秋风双耳立。”诗后自注:“讨来,国朝语谓兔也。” 赵孟頫本是宋朝宗室,后来在元朝做官,年老以后不禁回想起少年时代英姿勃发的射猎场景。
据元代·陈芬《芸窗私志》载:“后羿猎于巴山,获一兔,大如驴,异之。置柙中,中途失去,柙掩如故。羿夜梦一人冠服如王者,谓羿曰:‘我鹓扶君,为此土之神,而何辱我?我将假手于逢蒙。’是日逢蒙弑羿而夺之位。兔曰鹓扶,自此始也。”这只兔子不仅像驴一样大,竟然还是鹓扶国的君主,同时也是一方土地之神。这个神话故事可能反映了我国早期部族中对兔子的崇拜。宋人罗愿所著《尔雅翼》中说“岳阳人以兔为地神,无敢猎者”可能也正是这一遗风的延续。
据《战国策》卷十《齐策三》载:“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西汉刘向《新序》卷五《杂事》载:“齐有良兔曰东郭逡,盖一旦而走五百里。”“东郭逡”是天下跑得最快的兔,“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绕山三圈,翻山五次,还是没追上,结果双双累死,被一农夫轻易拾去。这一故事颇类似于同出于《战国策》卷三十《燕策二》的“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战国时代群雄争霸,许多谋士常借生活中熟识的动物为喻,劝君主认清形势,不要因为疲于争斗、两败俱伤而让第三国有可乘之机、坐享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