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状陈列是故宫博物院历史悠久、极具特色,且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展览类型。原状宫殿中的陈设都是严格遵循历史档案记载去选择与布置,力求恢复历史原貌,让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这些精美的文物藏品与历尽沧桑的古代建筑一起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向世人形象地展示宫廷文化。
端门数字展馆是在传统建筑中建设的全新数字形式展厅,与实体形式的展厅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它以“数字建筑”、“数字文物”的形式,充分突出信息时代的技术优势,把院藏珍贵文物中较为脆弱难以展出的文物、或实物展览中难以表达的内容以数字形态呈现给观众,以新媒体互动手段满足传统文化的传播需求,同时又保障了文物安全,更可以激发观众对实体文物的兴趣。
青铜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大件青铜器在夏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的二里头时期)开始出现,到商代前期(二里岗时期)和商代后期(殷墟文化时期),出现了大量气势恢宏、纹饰繁褥的呈组合的青铜器。进入西周、东周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长篇铭记历史事件的青铜器,这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两个特有现象。青铜器的制造和发展,历代绵延不断,但其对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在先秦时代。
传说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以为传国之宝,鼎移则王朝易主。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楚子过周境,问鼎之轻重,则其觊觎王权之心,路人皆知。鼎彝或列于宗庙,或随葬于墓室,称为“礼器”,是先秦贵族等级身份的标志。这种制度至西周,臻于完善称为“周礼”。它对我国数千年历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自汉代以来,地不爱宝,青铜礼乐器时有出土,其上威严的纹饰,雄伟的气度,深得帝王之心,被视为国之祥瑞。于是官民贡献于上,皇室搜求于下,逐渐成为皇家的重要典藏。宋代曾集宫中所藏编成《宣和博古图录》。清代乾隆年间,则将宫中藏青铜器先后编辑了《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宁寿鉴古》等图录。故宫博物院现藏历代铜器一万五千余件,其中仅先秦有铭文的青铜器就有近一千六百件,精品甚多。本馆陈列,将力图展现中国青铜文化与皇室文化的内在联系。
古建馆总体区域涵盖自午门至东华门段城墙、东南角楼、东华门和銮仪卫四个部分。城墙段不设专门展览,作为古建筑的主要通道和户外环境展示的重点。角楼展区设立“古建筑木结构”专题展览,展览内容和设施主要包括:多媒体角楼影视作品;角楼测绘图纸,设置三棱锥体转动式展板;角楼建筑本体;角楼模型。东华门展区,设立“古建筑设计意匠”专题展览,分为“规划•意匠”、“内檐装修•意匠”、“瓦作•意匠”和“彩画作•意匠”四个部分。銮仪卫展区,设立“古建筑石作与保护”专题展览。展览内容分为仓储式石质文物陈列区 、石质文物保护工作室和观众休息区。
古建馆将首次实现东华门城楼、东南角楼、城墙、地面展厅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的、生动的、视野开阔的大型展厅,东华门城楼将展出精美的古建筑构件、样式雷烫样和图纸等文物,并设计栈道直通屋顶,可以近距离欣赏东华门建筑构件和彩画;同时开放从东华门至午门的一段城墙,使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城墙的结构与建筑之美,特别是可以进入东南角楼,欣赏其构造的精美绝伦,并观看数字影视作品《角楼》;在东华门下的銮仪卫区域,将形成一个开放的石刻园区,展出一些有较高艺术水平的院藏石刻构件,使观众在城楼上可以居高临下地欣赏精美的石刻文物,在历史的氛围中徜徉。
我国的计时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清代以前一直以圭表、日晷、漏壶计时。明末清初欧洲机械钟表开始传入我国,逐渐取代了传统计时器。十八世纪,清代宫廷即大量使用机械钟表。这些钟表以英国产品居多,亦有法国、瑞士等其它西方国家的,还有我国自行制造的。西方国家的钟表主要由粤海关监督从洋商手中购置,贡入皇宫。清代广州、苏州等地制造的钟表精品,也被贡入内廷。清宫内设置的做钟处亦奉旨制造钟表以供宫中之用。这些钟表除有打时打刻的计时功能外,还利用机械联动原理,使上面装饰的人物、鸟兽、花卉等玩艺系统不断变化,表现各种动作。它们以准确的报时、精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优美的音乐、逗人的演技、吉祥的寓意而博得帝后们的喜爱,成为宫中珍贵的陈设装饰。在当时既是有实用价值的计时器,又是取悦于人的娱乐用具,同时也是技艺精湛的工艺品。
清宫旧藏的钟表大部分留存至今,成为我院宫廷文物藏品中的重要门类。本馆遴选其中精品展出,从中可领略百余年前中外钟表的高超技艺。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丰富的中国古代书画。其中既有晋唐宋元的稀世孤本,也有明清各个画派名家的代表作品,可以清晰、系统地反映中国古代书法与绘画艺术发展的脉络。为了感受经典,分享中国书画艺术的美轮美奂,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将分批展出历代书画家的精品佳作,以供广大观众研究、欣赏。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宫廷珍宝,大部分是出自紫禁城内掌管营造的机构——造办处奉旨制作的,还有一些则是逢年节庆典时地方官吏的朝贡品。这些珍宝大都选用金、银、玉、翠、珍珠及各种宝石等名贵材质,并征调各地著名匠师设计制造,竭尽巧思,不惜工本,一器之成往往经年累月,其工艺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在应用上,广泛涉及宫廷典章礼制、宗教祭祀、日用生活及休闲玩赏等各领域的活动,处处显示出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尊严,皇家的雍容华贵与典雅,具体细微地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貌。
清代宫廷珍宝在今天所承载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材质与工艺的价值,它们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是那段历史的传神写照,是民族精神凝结而成的璀璨瑰宝。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陶瓷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远在10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在中华大地上发明了制陶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
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我国已能烧造原始瓷器。到了距今约1800年的东汉时期,真正的瓷器发明了。这是我们祖先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的光辉一页。从红陶、灰陶、彩陶、黑陶、白陶到原始瓷、青瓷、黑瓷、白瓷以及五光十色的颜色釉瓷和色彩缤纷的釉下彩、釉上彩瓷器等,展现出中国陶瓷10000多年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成为世界工艺史上的一大奇迹。
中国陶瓷自唐代以来即远销世界各国,其卓越的制瓷技术和辉煌的艺术成就对许多国家的陶瓷生产均产生过深远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这也充分说明中国无愧于“瓷国”之盛誉。
故宫博物院堪称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宝库,其中收藏陶瓷类文物约35万件,而且绝大部分属于原清宫旧藏,可谓自成体系,流传有绪。特别是经过几代专家的研究鉴定,使其具备了较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此次我们从中遴选出400多件精品,按时代发展顺序予以展示,供观众朋友们鉴赏研究。
满族定鼎中原,受汉文化影响,宫中文化生活嬗变。关外“篝火观舞”、“饮酒摔跤”的粗犷娱乐形式,被更有观赏价值的戏曲替代,并成为宫中娱乐和庆典活动的重要内容。
宫廷演戏为世人了解皇家生活情景开启了一扇绝佳的窗口。内廷演戏,各朝发展并不平衡。乾隆朝社会稳定,库府充盈,戏曲活动形成高潮。嘉庆后各朝,内忧外患,经济萧条,宫中习艺人员骤减,戏曲活动转入低谷。慈禧听政,嗜戏如命,戏曲活动又重现生机。
演戏除满足帝后欣赏之外,还成为一种驾驭控制的手段,通过看戏来礼遇廷臣及外藩首领,达到恩赐和怀柔之目的。同时在编写戏本时,有意加入宣扬忠孝、粉饰升平的内容,以教育臣僚、藩封,实施教化统治。
帝后对戏曲的热衷,使得诸多剧种流派竞相入宫献艺,因而得以在词曲编写、表演艺术等方面融汇、升华。清宫演戏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展览依据故宫现存大量戏曲文物,从演戏机构、戏装砌末、剧本、戏台、帝后赏戏景观等方面加以展示,并遴选当年入宫名伶唱片复原播放,使观众从视觉和听觉上全面感受清代宫廷戏曲活动。
故宫雕塑馆陈列在慈宁宫内,分为雕塑荟萃馆、汉唐陶俑馆、砖石画像馆、修德白石馆、佛教造像馆五部分,陈列面积约1375平方米,展品总数为425件。
雕塑馆陈列的文物主要涵盖陶俑、画像砖石、佛像三大类。陶俑从战国到明代,精品叠出,前后相续,构成一部完整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享誉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等,数量上则以汉与唐居多。陕北与晋西南出土的画像石,内涵丰富,造型独特。河北曲阳白石佛像时间从北魏直至隋唐,纪年造像排列有序,使用镂空雕刻的方法,丰富了佛像的创作技法。故宫博物院的前身是明清两代皇宫,其宫廷旧藏中的永乐、宣德款藏传佛教铜造像,丰满端正,静穆柔美,体现了明初宫廷风格特点。清朝六世班禅像则是清宫藏传佛教造像代表作品。
中国古代工匠虽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但受传统意识形态认识的制约,这些珍贵的雕塑作品长期被视为“器”,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故宫博物院从建院开始,就有意识加强雕塑艺术品的收藏,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通过接受社会捐赠、考古发掘、与国内各博物馆相互调剂等多种途径,丰富了自己的藏品,加之明清宫廷原有的收藏,故宫雕塑文物庋藏臻于全面系统。1958年故宫博物院曾在奉先殿建成了我国博物馆历史上第一个专题性质的雕塑馆,受到各界的关注与好评。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我们在继承传统、吸纳新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重建雕塑馆,目的是使参观者对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历程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
《是一是二图》是故官博物院收藏的一幅肖像名画,图中的主人公就是弘历,即乾隆皇帝。
此时他年逾不惑,身着汉家衣冠舒适地坐在榻上,身后悬挂着一幅与他画中容颜一致的肖像,周围遍布其所珍爱的器物。乾隆皇帝为这幅作品题写了佛家偈语:
是一是二?
不即不离。
和画中的弘历一样,画上的家具器物,也都是写实的,例如摆满古物的那张圆桌,即为院藏6000余件明清宫廷家具收藏账目中的“朱漆描金花卉纹葵式桌”,与院藏大部分明清家具一样,不仅是当时最高工艺水准的艺术品,同时更可与详尽的文献资料相互印证,是存储着使用者生命痕迹和历史记忆的载体。书案桌面上轻浅的划痕,座椅扶手处细润的包浆,至今仍留存着帝王的温度。
南大库家具馆,从使用者的角度切入,还原历史上帝王理政、燕居乃至宫廷绘画中的场景。让陈设的家具为您讲述发生在它们身上和身边的故事,让观众感觉到当年的盛世繁华、感触它们主人的温度。
儒可墨可,
何虑何思。
“勿以太平而忘武备”,清顺治时,一座射殿出现在祭祀祖宗的奉先殿前,弓马骑射成为清代武备的核心。
康熙帝曾亲率诸皇子和善射侍卫于此射箭。雍正时改为箭亭。乾隆帝在此召见殿试弓马成绩最优秀的武进士,并亲试其技。嘉庆时武进士殿试于紫光阁考试外,箭亭也被开辟为弓刀石的考试场地。
乾隆、嘉庆二帝将其“国语骑射”训诫于此泐石宣示,永垂法守。
一个弓箭良具最后的鼎盛时代开始了……
原状陈列是故宫博物院历史悠久、极具特色,且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展览类型。原状宫殿中的陈设都是严格遵循历史档案记载去选择与布置,力求恢复历史原貌,让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这些精美的文物藏品与历尽沧桑的古代建筑一起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向世人形象地展示宫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