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安保 提升服务 多措并举迎国庆——故宫博物院召开媒体通报会介绍近期重点工作
加强安保 提升服务 多措并举迎国庆——故宫博物院召开媒体通报会介绍近期重点工作
加强安保 提升服务 多措并举迎国庆——故宫博物院召开媒体通报会介绍近期重点工作
时间:2013-09-30
  2013年9月29日,故宫博物院召开媒体通报会,单霁翔院长向前来的20余家媒体介绍近期几项重要工作的进展情况,包括“十一”黄金周的安全保卫和观众服务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修复完成的钟表重新在翊坤宫陈列展出,以及慈宁宫文物修复工作室进展情况等。
  召开媒体通报会之后,单霁翔院长、冯乃恩副院长、娄玮院长助理及相关部处负责人陪同媒体记者前往端门—午门区域,考察了新设置的100把路椅和端门西朝房的故宫商店。之后前往慈宁宫文物修复工作室,考察目前正在进行的宫廷家具、车马轿舆和中和韶乐等院藏文物修复工作的进展情况。
  在考察过程中,媒体记者就故宫博物院采取的相关措施听取了单霁翔院长和相关部处负责人的详细介绍,记者们纷纷表示这些举措很有力度,定能为“十一”黄金周接待工作打开一个良好局面。
  具体情况如下:
  一、 “十一”开放安全和观众服务措施
  今年“十一”黄金周来临之际,故宫博物院制定了详细的接待方案,包括在10月1日至10月5日每天提前一小时开放,由8:30提前至7:30;开启端门区域的30个售票窗口,调控售票速度;增加指路牌和引导人员,加强开放路线的客流疏导;在人流密集的御花园内实行东、西分流,由南向北单向参观的措施;9月30日适逢周一,故宫博物院将暂停周一闭馆半天的措施,实行全天开馆,方便观众参观。
  除此之外,故宫博物院为实现开放安全和观众服务,增加了以下各项措施。
  1. 引入社会安保机制
  “十一”前夕引入社会安保机制,主要是为了加强院内安全保护力度、保障古建筑、文物展品和观众的安全,给观众创造良好舒适的参观环境。10月1日至7日,每天增设195名安保力量,并借用95名武警和20名消防战士。其中,在开放路线上每天有106名保安和22名武警,负责疏导观众,维护参观秩序。在端门—午门广场、神武门东华门等出入口,每天有89名保安和73名武警负责售票、检票等秩序维护和疏导观众。
  同时,为了及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在“十一”前夕,组建了一支由45名保安员组成的治安巡查队,作为常设安保力量,与驻院派出所形成联防联勤机制,严厉打击发放小广告和扒窃等行为。这也是故宫博物院引入保安,加强治安管理的初步尝试。
  2. 开放路线内350名志愿者提供服务
  根据以往故宫博物院“十一”期间的接待量统计,观众参观的最高峰出现在10月2日。今年的10月2日,故宫博物院将安排350名身着桔红色宣传服装的志愿者,从早上7:30至下午4:00不间断、全天候地为观众提供义务咨询、路线指引、倡导文明等服务。350名志愿者由300名来自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旅游专业的在校生和50名来自故宫博物院各部门的团员青年组成。志愿者将被分成15个小组,分布到开放路线各个区域。故宫还将在太和门广场及乾清门广场的开阔空间设立三个观众义务咨询站,以便更多的观众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贴心服务。
  10月2日,观众只要走进故宫端门广场就能够见到精神饱满的志愿者笑脸,他们手持“无烟故宫,有你有我”、“平安故宫,无烟紫禁城”、“赏故宫文化,扬中华文明”、“故宫六百年,你我共保护”等文明参观倡导语提示牌,呼吁观众文明参观、保护文化遗产。他们以志愿者的实际行动,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引发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以故宫博物院为范例和平台,积极向社会公众传递正能量。
  3. 改善神武门观众服务功能和景观
  继午门外新的检票、安检设施投入使用,使午门外景观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后,故宫博物院目前正在对位于神武门外的警卫工作室,以及门洞内的存包处等进行位置调整。调整完成后,神武门三个门洞将会变得畅通无阻,门口处的景观环境变得更加整洁,观众参观舒适度将进一步提高。
  同时,午门东西雁翅楼由于正在修缮施工,午门城楼的整体景观暂时受到影响。为了尽可能弥补这种缺憾,故宫博物院特别搭建起了与午门整体景观色调相协调的红色施工围挡和防护网。
  4. 端门增设方便300名观众休息的座椅
  长期以来,在端门广场区域缺乏观众休息座椅,经常看到从端门到午门150米长的御路两侧,观众们围着树坑席地而坐,既不舒适,也不雅观,还影响其他观众的通行。为了给观众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使观众在故宫博物院的参观行为更有尊严,“十一”前故宫博物院在端门广场区域设置了100把路椅,在御路两侧南北向分段摆放,可以满足约300名观众的休息需要。预计今年内,端门广场区域的路椅将增加到200把,能够同时满足约600名观众的休息需要。
  5. 端门西朝房“故宫商店”正式运营
  “十一”前夕,端门西朝房的“故宫商店”正式运营。此处“故宫商店”分为6个空间,功能分区鲜明,每间主题不同,商品各具特色。“故宫商店”里售卖的所有商品均为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文化创意产品,题材以故宫内不同元素为主体,或取自紫禁城建筑,或取自馆藏文物,或取自宫廷文化,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让观众在感受故宫文化的同时“把故宫文化带回家”。
  今后,观众在进入故宫博物院之前,可以先光顾“故宫商店”。观众在购买自己喜爱的故宫文化产品后,可以由商店员工进行免费包装,并运至神武门外东侧故宫商店内的“商品提取处”,使观众不必自己携带,便于轻装参观。由于此处“故宫商店”在紫禁城以外,因此不进故宫博物院参观的人们也可以在此购买到称心如意的故宫文化创意产品产品。
  二、修复后的钟表重新在翊坤宫陈列展出
  2013年5月4日,一名男性观众击碎翊坤宫正殿原状展室一块窗户玻璃,致使临窗陈设的一座文物钟表跌落受损。经过专家的修复,这座钟表已经恢复了走时、打钟、转动水法等功能,最大限度恢复了其原貌。“十一”前夕,修复后的钟表已经重新陈列在翊坤宫原状展室,供观众欣赏,一睹18世纪英国钟表的风采。
  对于该区域的展室门窗改造工作,已经列入最新的更换计划之中,待办理有关批准手续后,陆续将东、西六宫原状陈列展室的门窗,更换为复合型防砸板材质的门窗。但是,这一更换措施具有可逆性,由于原状展室的玻璃为故宫博物院建院以前的原物,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因此对于这些玻璃进行登记建立档案后,作为文物资料妥善保存,为将来恢复原貌留有余地。
  三、慈宁宫文物修复工作室进展情况
  因受年代久远和保管条件的制约,故宫博物院藏的部分文物存在着糟朽、腐蚀、开裂、破损等自然损坏现象,亟需保护修复,而故宫博物院现有的科技修复力量明显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对这些文物藏品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修复。今年6月,“平安故宫”工程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项目启动,经过多次对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从技术传承、工艺做法、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比对和考察,遴选出优秀的企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确定了合作意向,并采用技术服务方式,由企业派出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师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
  1. 木器文物修复工作室
  慈宁宫木器文物修复工作室现有两家传统木器加工及修复的企业进驻开展工作,分别是北京龙顺成中式家具有限公司和北京同兴和古典家具有限公司,每家企业各派4名修复师,含木工、油工、雕工、打磨工四个工种。专业技师进驻后,先由故宫博物院木器专家与专业技师针对木器文物修复原则进行沟通,并经严格考核后,才进行实操工作。该修复工作室的日常管理由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木器组主要负责,每天进行指导、巡视、交接和检查,严格监管文物修复流程的每一道工序,确认修复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工作进展情况。两家公司自8月19日开展工作以来,承接修复任务共计8件。其中同兴和承接的紫檀方几,龙顺成承接的红木方凳、紫檀雕龙纹大穿衣镜镜架已除尘完毕,补配并打磨完成残缺处,目前修复工作已进入尾声;红木方凳、红木炕桌、红木半圆桌等文物的修复工作也在稳步进行中。
  2. 车马轿舆和中和韶乐文物修复工作室
  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的4名漆器髹饰工艺技师从9月22日开始着手工作,根据修复方案和一定的技术支持,专业技师们按照方案规范操作,每天对文物修复进行完整记录。由于马车的工艺种类多,金属构件的除锈和保护工作由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金石文物修复人员完成,彩绘部分由裱画修复人员完成。金漆镶嵌厂的专业技师们主要负责漆饰部分的修复。目前,正在对开裂、起翘、空鼓的漆层和地仗层进行加固和回贴,并对马车表面进行除尘和清洗,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四、关于游客最大承载量的说明
  故宫博物院是建立在明清皇宫基础上的综合性博物馆,面积广阔、建筑布局复杂,每年接待游客数量巨大,近年来参观人数不断攀升,每年的黄金周和暑假期间成为参观者最为集中的时段,单日参观人数曾经突破18万。通过科学地进行故宫游客承载量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成为保护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证参观者人身安全的必要举措。
  实践证明,故宫博物院的游客承载量一直是动态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几年观众参观人数不断攀升,在确保观众安全的前提下,2011年接待了1400余万人次,2012年接待了1530余万人次,今年观众量虽然有望有所下降,但是仍然在高位运行。
  故宫博物院在2011年曾尝试过采取限流措施,即每天限制参观人数上限是8万人,计划达到这个数量就停止售票。但是,实践中观众人数达到8万人以后,根本就关不上售票窗口,面对聚集在售票窗口不肯离去,且情绪激动的大量观众,只能继续售票。实践证明,在参观故宫博物院刚性需求强烈的情况下,短时期内还无法采取硬性停止售票的限流措施,否则会激化现场矛盾,酿成安全隐患。
  今后一段时间,故宫博物院主要通过扩大开放面积、加强观众服务等措施,达到分流观众、维持参观秩序的目的。
  在扩大开放面积方面,故宫博物院最大承载量的动态变化与开放面积的不断扩大息息相关。例如2002年故宫修缮工程实施前,故宫的开放面积只有30%,当年接待观众数量为713万人。随着故宫修缮工程的进展,开放面积不断增加,接待人数也不断攀升。目前,故宫开放面积达到52%,接待观众能力逐渐增强。例如今年“五一”前,文华殿区域的文渊阁已经正式向公众开放,让观众可以感受到这座皇家藏书楼不同的建筑特色;今年7月份,改造后的承乾宫永和宫重新布陈为青铜器馆,现已对外开放,故宫博物院藏各类精美青铜器在这里和观众见面。
  目前,午门雁翅楼保护维修工程已经开工,竣工后将和午门展厅共同组成一个2800平方米的现代化展区,将成为故宫博物院与国际博物馆界重要的交流与展示平台;御膳房将作为家具馆,将长期存放在库房里的紫檀、花梨等宫廷家具展示出来,让观众了解故宫更为丰富的皇家藏品;端门城楼将建造成数字博物馆,将传统建筑和数字技术融合,使观众对故宫博物院有较为深刻的“第一印象”,而且不必受故宫博物院闭馆时间的限制;隆宗门外西部区域的慈宁宫、寿康宫慈宁宫花园等现已修缮完毕,将分别作为雕塑馆、原状陈列展室和文物景区对观众开放,届时观众可以更多的领略皇家建筑群带给人们的文化气息。通过这些开放计划的有序实施,逐步增大开放空间,可以有效提升综合服务接待能力,提高 故宫博物院观众服务水平。
  在加强观众服务方面,今年7月1日,故宫博物院午门外新的安检设施正式投入运行,解决了检票和安检方面难题。充分利用午门外广场的空间,设置两组共六间安检房,检票通道由原来的12条增加到20条,空间开阔,缓解了检票口的压力;安检端口由午门东西门洞内前移到午门外广场,解决了安检空间狭小的问题;安检人员由本院职工改为专业安检保安人员,解决了安检人员不够专业和人力不足的问题,能够从容应对巨大观众流量的安检压力,保证安检质量。
  对于应对参观故宫博物院的巨大观众流量,还积极探索相关措施:一是通过建立预约制度,加大提前预约售票的覆盖率,达到减少现场售票的目标。二是通过分时段售票,使观众能够较为平均、分散地进入故宫博物院参观,避免高峰集中时段的过度拥挤。三是加强与旅游系统的合作,增加淡季吸引力,实现“削峰填谷”,有效疏导人流。四是内部挖潜,优化院内参观路线,强化疏导干预等手段,最大限度避免观众踩踏等恶性事件发生。
  故宫博物院于2011年正式成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立“监测信息化平台”,对文物建筑、馆藏文物、游客动态等10个方面进行持续监测,力求全面真实地反映其安全状况,为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推动遗产保护工作从被动到主动、从直觉判断到信息化和智能化、由事后反应到事前预防的转变,实现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时效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2012年是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起步年,“客流安全监测系统”项目是重要监测内容,总目标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游客人数精确统计、游客流量监测、为研究最佳游客容量提供数据、游客容量预警、进行游客导引、为游客管理提供基础信息。但是,故宫的游客监测不仅涉及故宫文物安全、游客安全,也涉及游客参观舒适度等问题。因此,一个完整的游客监测系统建设应逐步展开,目前建设处于第一阶段,确定了在故宫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御花园等区域安装47个二维激光扫描点对进出人流进行实时人数采集。
  故宫博物院非常重视游客承载量的研究工作,这也与“平安故宫”工程所要着力解决的观众安全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将继续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并适时公布有关数据。

翊坤宫

慈宁宫

午门

朝房

朝房分为东西两座,均面阔5间,进深2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东朝房是为祭祀准备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称茶膳房。西朝房是为祭祀准备面食点心的地方,又称饽饽房。

中和韶乐

中和韶乐在清代乐制中的规格最高,被儒家看成是教化、统治人的工具,因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备至的宫廷雅乐。中和韶乐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和朝会典礼。演奏乐器包括:鎛钟、特磬、编钟、编磬、建鼓、篪、排箫、埙、箫、笛、琴、瑟、笙、搏拊、柷、敔、麾等,全部乐器使用材料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即八音俱全,符合古代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

御花园

神武门

东华门

太和门

乾清门

水法

在一个齿轮的长轴上固定一个透明的螺旋形玻璃柱,在机械带动下转动起来看似流水,人们通常把这个装置称之为水法。在古钟表中每根水法齿轮之间传动比都是一,也就是说每根水法的转速都相同,它们的形状大小、齿形、齿数都是一样的。由于玻璃柱的螺旋纹的密度、方向、装配排列形式不同及钟上表演的需要,水法可以有多种形式的组合,以营造出平流水、喷泉式流水及瀑布式流水等各种流水景象的不同效果。

造工

总成制作之工。

雕工

雕镂之工。

磨工

雕漆主要工艺之一。指刻完花纹后,打磨边缘,使器物光润圆滑而无棱角。明中期以前的作品大多施磨工,嘉靖、万历时期出现变化,锋棱显露,至乾隆时形成了刀锋犀利的一派风格,施加磨工的雕漆作品大大减少。

红木

即酸枝木,泛指豆科黄檀,属酸枝木类植物。有黑酸枝、红酸枝、白酸枝三种。

龙纹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

炕桌

在炕上使用的矮形桌案。此种家具形体不大,且四足较低,故又称矮桌。

金漆

家具上常用的金漆为《髹饰录》所谓的“罩金漆”,其工艺为在木胎漆地上贴饰金箔,上面再罩透明漆。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空鼓

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石质文物的表面会形成一层质地致密的结构层,俗称“壳”。而由于水和空气的长期渗入会使石质文物的内部形成一层风化层,石质文物本体与表层致密的壳形成相对稳定的疏散状态,产生鼓胀现象,即形成空鼓。如遇外力震动极易造成表层壳脱落。

清洗

待镀件凉透,用铜丝刷蘸皂角水轻抖慢刷,将浮在表面白的霜抖掉,便显现出金光闪闪的镀层。

文华殿

文华殿在太和殿之左,协和门之外,明嘉靖朝以前为皇帝之便殿,以后用为皇帝讲经筵之所。清袭明制。明中期,这里是皇太子摄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刘一燝、杨涟等将皇太子从乾清宫扶至文华殿,遵其前制故。

文渊阁

承乾宫

永和宫

隆宗门

寿康宫

太后宫之一。位于故宫内廷外西路,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为皇太后居慈宁宫之寝宫,太妃、太嫔们亦随居于此。

慈宁宫花园

更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