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重修。清沿明制,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
隆宗门位于乾清门前广场西侧,西向,与东侧景运门相对而立,形制相同。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单昂三踩斗拱,彻上明造,梁枋绘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明间及两次间辟为门道,门扉设于后檐金柱处。门道内外设礓磋慢道以便车舆出入。门内北侧为军机处值房,门外正西为慈宁宫。此门是内廷与外朝西路及西苑的重要通路,非奏事待旨及宣召,即使王公大臣也不许私入。
清代帝王喜园居,康熙、雍正、道光等几位皇帝均卒于紫禁城外的西郊皇家园林中,他们的梓宫均由隆宗门迎入,并于门内斋集举哀。
清代在隆宗门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嘉庆十八年(1813年),中原一带发生“天理教”农民起义,农民领袖林清策划并领导京畿一支队伍直接攻打紫禁城。九月十四日,起义军乔装打扮,兵分两路,计划从东、西华门进入宫城。西华门一支在内应太监刘得才、刘金等人引领下迅速攻打到隆宗门,并在此展开激战。此次紫禁城之变,“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嘉庆皇帝破例向天下发了“罪己诏”。至今隆宗门匾额上留有箭头,相传即这次战斗的遗迹。 间之宽称面阔,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檩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根檐柱中心线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P>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P>歇山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式样之一。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亦称九脊殿。又有单檐、重檐之分,重檐较单檐尊贵。 清代旋子彩画做法名称之一。其图案均以墨线为轮廓,不退晕,仅在旋花部分的旋眼、栀花心、菱角地、宝剑头沥粉贴金。枋心内图案可有不同做法。此种彩画是旋子彩画中等级仅次于金线大点金的一种。 明清时期常见的一种以旋花为主题进行构图的彩画,按其用金量的不同,又可分为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雄黄玉等数种。
古建筑术语。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内的空间,其两侧称为次间。 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檐柱以里位于室内的柱子称“金柱”。进深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内金柱之分。台阶不用一步一级的踏跺,而用砖或石砌成的锯齿形斜面的上下坡道,叫礓磋。除台阶外,上下城墙的马道,亦采用礓磋,这种形式便于车马上下。礓磋是慢道的一种。也称“马道”,用砖或石砌成的斜面为锯齿形的升降道,多用于通向城墙顶部的坡道或大门外,以利车马通行。皇宫中大臣值班的临时办公室或兵丁值班的房屋。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紫禁城西侧的皇家园林,明清皆称西苑。东至紫禁城、景山以外,北、西、南三面皆抵皇城。面积约为紫禁城的6倍,是在金、元两代皇家园林的基础上经营而成。中心地带为南、中、北三海的广阔水域,水面相连通,四周建有大量园林建筑。其中保持较完整的有南海瀛台建筑群(清晚期幽禁光绪帝之处);北岸流水音、流杯亭、丰泽园、静谷等处;以及北海团城、琼岛、太液池东岸和北岸建筑群。现北海辟为公园对外开放,中南海为中央政府办公区。古代帝、后所用的棺木,因多用梓木制成,故称“梓宫”。 清朝嘉庆年间农民运动领袖之一。他利用秘密宗教发动群众进行反清斗争,在京畿地区成立白阳教,后联合李文成、冯克善的坎卦教和八卦教,改名天理教,在京畿和直鲁豫三省交界地区发动起义,并直接策划和领导了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攻打紫禁城的战斗,给清廷以沉重打击。九月十七日因叛徒告密被诱捕,二十三日于中南海丰泽园受审并当堂处死。TAG标签耗时:0.07508206367492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