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全唐文》
《钦定全唐文》第一函
《钦定全唐文》书册
《钦定全唐文》序(1)
《钦定全唐文》序(2)
《钦定全唐文》御制读全唐文
《钦定全唐文》表1
《钦定全唐文》表2
《钦定全唐文》职名(1)
《钦定全唐文》职名(2)
《钦定全唐文》凡列
《钦定全唐文》总目一
《钦定全唐文》总目(2)
《钦定全唐文》总目(3)
《钦定全唐文》卷一目录(1)
《钦定全唐文》卷一目录(2)
《钦定全唐文》卷一(1)
《钦定全唐文》卷一(2)
《钦定全唐文》卷一(3)
【《钦定全唐文》】
  《钦定全唐文》,1000卷,卷首四卷,清董诰阮元、徐松等奉诏编纂,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扬州诗局刻本。半页9行,行22字,白口,四周双栏,版框19.9cm×14.5cm,共1004册。卷首有嘉庆十九年御制序、二十三年御制读《全唐文诗》一首,董诰等进书表及纂修诸臣职名。
  《钦定全唐文》,是我国第一部断代文集。全书是在清内府旧藏善本《唐文》的基础上,参校《四库全书》中的唐文别集,钞撮《文苑英华》《唐文粹》等多种总集,又搜集《永乐大典》中单篇残段,汇辑唐、五代文章18488篇,计3042家。编纂体例依照《全唐诗》,各家名下再按文体分类编排。序次为:诸帝、后妃、宗室诸王、公主、臣工、释道、闺秀,五代亦依此序次,其十国主附五代后。而宦官四裔,各文无可类从,附编卷末。
  此书有两方面缺点,一是汇辑群书不注出处,不便复检,且给唐文的校勘带来困难;二是收文有较多遗漏。但是,此书资料翔实,影响、规模颇大,对研究唐代的文学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被人们誉为研究唐代文化的百科全书。
  中华书局1982年据原刊本编印,并附印《潜园总集》、《唐文拾遗》、《唐文续拾》,另外还编印了《全唐文篇名目录》、《全唐文作者索引》。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出版《全唐文新编》,它不仅解决了《全唐文》中分合不当、世系混淆的问题,对新收入的大量作家的作品,做了科学的插入。
撰稿人:邵岩

钦定

凡皇帝亲自裁定的事项为钦定。

董诰

董诰(1740—1818年),字西京,号蔗林,清浙江富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充四库馆副总裁。甚得高宗、仁宗宠遇。朝廷编修,多有由其主持者。善画。谥文恭。著有《满洲源流考》、《高宗实录》等。

阮元

阮元(1764—1849年),江苏仪征人,字伯元,号芸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善书,精研金石,参与编纂《石渠宝笈·续编》《钦定全唐文》等书。有《研经室集》《积古斋钟鼎款识》《两浙金石志》《汉延熹西岳华山碑考》四卷等多种著述。

扬州诗局

清政府的一个著名出版机构,承制内府刻书。主持者曹寅在康熙时任江宁织造,同时主持扬州诗局校勘古籍工作。扬州诗局所刻各书缮写工致,校勘精审,印制雅丽,所刻书有《全唐诗》、《佩文斋书画谱》、《宋金元明四朝诗》等。

白口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唐文粹》

唐诗文选集,100卷,宋姚铉编选。书首有编选者序一篇。全书收诗文约2000篇。仿《文选》体例,别体纂集,分为古赋、诗、颂、赞等16类,每类包括若干卷。每类下又按诗文主题分成小类。

《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清代乾隆皇帝敕辑。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诏开“四库全书馆”,裒辑《永乐大典》之散篇,并收罗天下之遗书,参其事者4400余人,历时10年完成。《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3400余种,79300卷,凡6114函,36381册,约9亿9千7百万字。内容涉及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起了极大作用。
《四库全书》以丝绢作书皮,其中经部书用褐色绢,史部书用红色绢,子部书用黄色绢,集部书用灰色绢,分别贮于楠木书匣中,再放置在书架上,十分考究。《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录七部,其中以文渊、文源、文津三阁藏本最为精致,疏漏较少;文宗、文汇、文源各本已亡失。现存四部中,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散佚后补抄复原现藏浙江省图书馆。

《文苑英华》

《文苑英华》是南朝梁至唐五代诗文总集,1000卷,李昉等编。全书上继《文选》,起于萧梁,迄于晚唐五代,选录诗文作品近三十八类,近2200家,分赋、诗、歌行、杂文等38类,各类中又分若干门。其中唐代作品最多。

《永乐大典》

永乐五年(1407年)完成,收国内各种书籍,分类编纂为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共达3.7亿多字。可惜在1860年英法联军、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遭到侵略军毁灭性的野蛮破坏,有的被兵马践踏或焚烧,有的被掠往外国,现仍藏于国外的图书馆、博物馆。这部无价的文化瑰宝被摧毁殆尽。据近数十年寻觅,存世者仅有810卷,其中有大半尚在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书柜或库房中。

《全唐诗》

清康熙年间,彭定求等人奉敕编纂唐代诗歌总集,共收二千三百多位诗人作品,有帝王后妃至民间之作共四万八千余首诗,计九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