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刻本
清代宫中刻书初承明内府经厂之余绪。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在西华门内武英殿设立刻书机构,直至清末。在长达200余年的历史中,武英殿先后刊行书籍数百种,此即“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之由来。
殿本以“钦定”、“御纂”等敕修方式产生,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类,凝聚着有清一代内廷众臣的集体智慧。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编刊书籍数量最多,质量亦佳。嘉庆以后各朝,随着国势日趋衰落,刻书品种逐渐减少。
清代宫中刻书初承明内府经厂之余绪。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在西华门内武英殿设立刻书机构,直至清末。在长达200余年的历史中,武英殿先后刊行书籍数百种,此即“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之由来。
殿本以“钦定”、“御纂”等敕修方式产生,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类,凝聚着有清一代内廷众臣的集体智慧。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编刊书籍数量最多,质量亦佳。嘉庆以后各朝,随着国势日趋衰落,刻书品种逐渐减少。
清代宫中刻书初承明内府经厂之余绪。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在西华门内武英殿设立刻书机构,直至清末。在长达200余年的历史中,武英殿先后刊行书籍数百种,此即“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之由来。
殿本以“钦定”、“御纂”等敕修方式产生,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各类,凝聚着有清一代内廷众臣的集体智慧。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编刊书籍数量最多,质量亦佳。嘉庆以后各朝,随着国势日趋衰落,刻书品种逐渐减少。
故宫博物院因地利之便,殿本的收藏相对完整,且多为初印原装本。从中可以了解清廷文治活动的得失兴衰,亦可领略其校勘精审、纸墨精良、刻印精致、装潢精雅等独特的版本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