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泰殿】
时代:清嘉庆
分类:殿
区域:内廷中路
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
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梁枋饰龙凤和玺彩画。四面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龙凤裙板隔扇门各4扇,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间设大自鸣钟,宫内时间以此为准。
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代,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
现为宫廷生活原状陈列。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之总称。位于前三殿后中轴线上,是内廷中心建筑。以门庑相围,平面呈矩形,南北长约220m,东西宽约120m,占地面积26000㎡,房屋420余间。前为内廷宫门乾清门,门内高2m的台基上南北依次排列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庑正中为通往御花园的坤宁门。乾清门内东侧折而转北至坤宁门东为东庑,有门5座,南北依次为日精门、龙光门、景和门、永祥门、基化门;乾清门内西侧折而转北至坤宁门西为西庑,亦有门5座,依次为月华门、凤彩门、隆福门、增瑞门、端则门。乾清宫东西院内各有一小殿,东曰昭仁,西曰弘德;坤宁宫东西院内亦有东暖殿、西暖殿。各有小院。东西庑为内廷办事机构值房及御用物品库房等。
明代是皇后起居的正宫,面阔9间。清入关后,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沈阳故宫清宁宫将西部的7间改为萨满祭祀场所。在此举行的祭祀项目主要有:1、坤宁宫元旦行礼,2、坤宁宫日祭(包括朝祭、夕祭),3、坤宁宫月祭,4、坤宁宫月祭次日祭天,5、坤宁宫报祭,6、坤宁宫大祭,7、坤宁宫大祭次日祭天,8、坤宁宫求福,9、坤宁宫四季献神,10、坤宁宫背灯祭献鲜。
攒尖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类似锥形体,有四角攒尖、六角攒尖、角攒尖、圆攒尖等几种式样,多用于园林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各戗脊的木构架向中心上方逐渐收缩聚集于屋顶雷公柱上,类似锥形,木脊榑上盖琉璃瓦,雷公柱上安装宝瓶。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其形状多样,有方形、圆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为园林建筑中亭、阁最普遍的屋顶形式。
一为建筑构件,用于封护攒尖顶雷公柱使不受雨水等浸蚀,所用材料多为金属或琉璃,形状有圆形、束腰圆形或宝塔形。具有丰富的装饰性。 皇家陵寝主人的坟墓高高隆起的土丘称宝顶,底下是地宫。宝顶用白灰、沙土、黄土掺和成“三合土”,一层一层夯实,又用糯米汤浇筑,同时加用铁钉,所以十分坚固。
<P>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P> 斗栱形式之一。里外各出两拽架的斗栱,单翘单昂、重昂或重翘品字斗栱皆为五踩斗栱。斗栱组合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二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大后带麻叶头一件,外拽用单材瓜栱、单材万栱、厢栱各一件,正心瓜栱、正心万栱各一件。
承托建筑物檐宇部分的构件。主要由方形的斗和弓形的栱经多重交叉组合而成。每一组合称一攒。按安装部位分科,位于柱头上的称柱头科,位于屋角柱上的称角科,分布于柱间部位的称平身科。斗栱对屋檐有支撑和减震作用,也有较强的装饰性,因此,多用于较高等级建筑上。斗栱发展至清代,被作为建筑模数使用,一座建筑的所有尺度均以斗口为单位,长度同于最下坐斗的开口大小。 和玺彩画中等级较高的一种。枋心、找头、盒子等部位由龙、凤为主题调换构图。龙凤和玺彩画形式中平板枋与由额垫板大多画一龙一凤,相间排列。
和玺彩画中等级较高的一种。枋心、藻头、盒子等部位以龙、凤为主题纹样交替构图。枋心内有双龙、双凤、一龙一凤等组合形式。清代建筑彩画中等级最高的一种。由枋心、找头、箍头三部分组成,以连接的人字形曲线为间隔,绘以龙凤图案,主要线路沥粉贴金,并以青绿、红色衬地,色彩艳丽,金碧辉煌。 古建筑术语。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内的空间,其两侧称为次间。 清代宫殿建筑门窗槅心花纹装饰之一。由三根棂子交叉相接,相交点以竹或木钉固定装饰成花心。正交法各夹角均为60度,斜交法中线偏30度相交,可以组成圆形、菱形、三角形等多种图案,也可以变化为龟背锦线、圆线、花瓣线组成的球纹菱花、龟背锦菱花、满天星六椀带艾叶菱花等,形式非常丰富,是古建筑外檐装修中的高等级形式。
建筑物室内天花如穹隆状的装饰。由方井、八方井、园井层叠垒而成。正中多雕成蟠龙状,口衔宝珠。藻井一般用于较重要的殿宇。 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产自苏州、松江等地,选料精良,制作工艺复杂,从选土练泥、踏熟泥团、制坯晾干、装窑点火、文火熏烤、熄火窨水到出窑磨光,往往需要一年半时间。砖成后由水路运至北京。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
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皇后、皇贵妃、贵妃、妃的生日。官署名,掌管天文、历法等,历代多有设置,名称不同。周有太史,秦汉以后有太史令,属太常寺。隋设太史曹,旋改为太史监。唐初设太史局,武后时改名浑天监,不久复为太史局,中唐以后又改为司天台。宋元改为司天监。明清称钦天监。设监正、监副等官职。随着西方宗教的传入,亦有个别欧洲传教士供职其中。
明太祖朱元璋将严禁太监干政之上谕铸于铁牌之上,立于宫中,以为警示。TAG标签耗时:0.074352979660034 秒
撰稿人:朱庆征
后三宫
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之总称。位于前三殿后中轴线上,是内廷中心建筑。以门庑相围,平面呈矩形,南北长约220m,东西宽约120m,占地面积26000㎡,房屋420余间。前为内廷宫门乾清门,门内高2m的台基上南北依次排列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庑正中为通往御花园的坤宁门。乾清门内东侧折而转北至坤宁门东为东庑,有门5座,南北依次为日精门、龙光门、景和门、永祥门、基化门;乾清门内西侧折而转北至坤宁门西为西庑,亦有门5座,依次为月华门、凤彩门、隆福门、增瑞门、端则门。乾清宫东西院内各有一小殿,东曰昭仁,西曰弘德;坤宁宫东西院内亦有东暖殿、西暖殿。各有小院。东西庑为内廷办事机构值房及御用物品库房等。
坤宁宫
明代是皇后起居的正宫,面阔9间。清入关后,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仿沈阳故宫清宁宫将西部的7间改为萨满祭祀场所。在此举行的祭祀项目主要有:1、坤宁宫元旦行礼,2、坤宁宫日祭(包括朝祭、夕祭),3、坤宁宫月祭,4、坤宁宫月祭次日祭天,5、坤宁宫报祭,6、坤宁宫大祭,7、坤宁宫大祭次日祭天,8、坤宁宫求福,9、坤宁宫四季献神,10、坤宁宫背灯祭献鲜。
攒尖顶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各戗脊的木构架向中心上方逐渐收缩聚集于屋顶雷公柱上,类似锥形,木脊榑上盖琉璃瓦,雷公柱上安装宝瓶。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其形状多样,有方形、圆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为园林建筑中亭、阁最普遍的屋顶形式。
宝顶
一为建筑构件,用于封护攒尖顶雷公柱使不受雨水等浸蚀,所用材料多为金属或琉璃,形状有圆形、束腰圆形或宝塔形。具有丰富的装饰性。 皇家陵寝主人的坟墓高高隆起的土丘称宝顶,底下是地宫。宝顶用白灰、沙土、黄土掺和成“三合土”,一层一层夯实,又用糯米汤浇筑,同时加用铁钉,所以十分坚固。
五踩斗栱
斗栱形式之一。里外各出两拽架的斗栱,单翘单昂、重昂或重翘品字斗栱皆为五踩斗栱。斗栱组合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二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大后带麻叶头一件,外拽用单材瓜栱、单材万栱、厢栱各一件,正心瓜栱、正心万栱各一件。
斗栱
承托建筑物檐宇部分的构件。主要由方形的斗和弓形的栱经多重交叉组合而成。每一组合称一攒。按安装部位分科,位于柱头上的称柱头科,位于屋角柱上的称角科,分布于柱间部位的称平身科。斗栱对屋檐有支撑和减震作用,也有较强的装饰性,因此,多用于较高等级建筑上。斗栱发展至清代,被作为建筑模数使用,一座建筑的所有尺度均以斗口为单位,长度同于最下坐斗的开口大小。
三交六椀菱花
清代宫殿建筑门窗槅心花纹装饰之一。由三根棂子交叉相接,相交点以竹或木钉固定装饰成花心。正交法各夹角均为60度,斜交法中线偏30度相交,可以组成圆形、菱形、三角形等多种图案,也可以变化为龟背锦线、圆线、花瓣线组成的球纹菱花、龟背锦菱花、满天星六椀带艾叶菱花等,形式非常丰富,是古建筑外檐装修中的高等级形式。
金砖
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产自苏州、松江等地,选料精良,制作工艺复杂,从选土练泥、踏熟泥团、制坯晾干、装窑点火、文火熏烤、熄火窨水到出窑磨光,往往需要一年半时间。砖成后由水路运至北京。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
宝座
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
钦天监
官署名,掌管天文、历法等,历代多有设置,名称不同。周有太史,秦汉以后有太史令,属太常寺。隋设太史曹,旋改为太史监。唐初设太史局,武后时改名浑天监,不久复为太史局,中唐以后又改为司天台。宋元改为司天监。明清称钦天监。设监正、监副等官职。随着西方宗教的传入,亦有个别欧洲传教士供职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