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览座谈会

时间:2023-02-17

去岁秋,故宫博物院与腾讯联合举办了“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自发撰写的展评在网络间传递,掀起一波波看展热潮。该展通过近百件文物和9件当代艺术家作品的组合展出,令人耳目一新,不仅呈现了中国古代书房的意与象,而且沟通当代,在写意的书房场景中,体会文化的魅力与力量,唤醒我们的家国情怀和天地情怀。


2月7 日,故宫博物院以“照见天地心:中国书房的意与象”展对于传统与当代相结合的展示方式的意义探讨为主题召开座谈会,邀请国家博物馆、国家画院、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博物馆学会、北京画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专家学者及参展艺术家、新闻网络媒体代表,与故宫博物院相关领导及筹展组成员就展览的理念、形式、内容、传播、受众等问题开展探讨交流,达到了总结经验、提供借鉴、明确办展方向的目的。


座谈会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主持,分为上、下午两个场次,上午由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作总结,下午由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作概括。座谈会讨论热烈,观点明确,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对推动博物馆展览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座谈会会场(故宫博物院敬胜斋)


一、仰望星空,传统与当代的沟通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


长久以来,书房都是人们阅读过往、创造未来的重要场所,称得上精神寄托和理想家园,以此为题来布展,不仅要求分挖掘文物所蕴含的美感,也需考量历史与当下的关联,回应时代需求,让人文精神得以传承。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认为,“走进展厅,会让人想到如何营造心灵的书房,会有与古人在诗文作品中对话的畅想。从博物馆人的角度来讲,以往的展览中,传统和当代大多有各自的表达方式,近些年,出现了一些新的尝试,将古代文物和当代艺术品同时展出。如何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为观众提供更有时代意义的展览,书房展提供了一个切入点,让文物和当代艺术建立联系,让历史与当下建立关联。”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


“今天是传统的延续。中国人将书房的概念扩展为知识传承的象征,以及世界文明的交融之所。用实物、用加入当代艺术的方式进行全景式呈现,展览让观众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传统是河流,今天的创造,会融化为传统的一个部分。建立传统和今天的对话,有助于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肯定了展览的价值。


北京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彭锋


北京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彭锋表示,此次展览促使更多的策展人来探讨,要如何处理文物和当代之间的关系。文物价值通过当代艺术作品得以放大,让观众有机会进行更好的解读,而且,探寻传统艺术在今天是否仍有延续性,这始终是很好的课题。


北京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 刘晨


同样是来自北京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的刘晨副院长认为,展览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展览的书房主题彰显了故宫以文化人的典雅气质,展品的选择和展陈的方式张力十足。展览不止聚焦于书房这个小小的场地,而是将空间拓展至天地,从空间布置到器物的呈现,从物质层面延伸到精神层面的展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人感知到故宫人对文物、对展陈、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对美育意识的关注。


故宫有相对成熟的展览机制,但这个展览的策展团队不愿意停留在“舒适区”,尝试打破框架,古今结合,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或对文化不那么感兴趣的观众。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时候,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比如中国美术史的教学,最简单的方法是,按照朝代排列,再分成领域去讲解,但对于今天的学生,对于学院里的国际学生,类似的教学方式或许并不适合,展览、艺术,对外宣传等领域的方式有借鉴意义。去年11月的时候燕京学堂的学生们来到故宫参观,大家从午门进来,参观了展览,这些国际学生深受感动,很多学生发现,只有走到故宫来,走到午门上去,才能真正意识到如果要学中国文化就要来中国。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王跃工


座谈会的主持人、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说这次书房展,要特别感谢腾讯的支持,最初的“传统与当代”书房展想法是腾讯提出来的,在办展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他特别谈到,传统和当代不是对立的存在,是连为一体的。此次展览提供了让故宫专家和文化学者、艺术家直接交流的平台,大家共同提炼展品的思想内涵,让具备国际视野的设计师和故宫设计人员进行形式设计,由策展人根据交流产生的共识,调整思路,整合取舍,形成整体构架和最终效果。这样的创新尝试对今天的故宫和服务大众多样的需求,是有益的。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朱鸿文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从宣传角度提到,展览历经3个月左右的时间,迎接了12万观众的到来,最多的一日3600多人,展厅里大家认真聆听讲解。如果说以往的展览是“照着文物讲”,此次展览则是在“接着传统说”。讲好中国故事,并非只讲传统,生活在当代,要着眼未来。古人画梅画兰,是在画自己的理想人格,当代艺术同样在表达自己,二者实际契合。在乾隆时期,有《石渠宝笈》的编纂,既收藏古代文物,也收入彼时的“当代”藏品。古人尚且如此,如今的故宫,更要放宽视野,展示活力自信和文明的交流互鉴。不论是线上的推广教育,还是面对展厅里的青少年,引导大家去认识了解,这就是文脉的传承,博物馆工作的目标始终在于让感兴趣的人对文化多一些亲近。


二、如琢如磨,展示文化的力量


北京博物馆协会理事长 刘超英


北京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超英说,“照见天地心”是故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尝试。展览在博物馆界和社会各界引发了强烈反响。作为老博物馆人,希望分享几点看法:首先是展览策划,展览是比较完整的全案设计,体现了故宫策展主体的专业素养,探索了新的跨界合作的模式,实现了策展目的,完成了古代和现代的对话,也实现了多渠道传播,还有文创、纪录片、线上线下互动等方式的存在,成为完整的案例。第二是内容方面,小题材引入大事件,书房是文人的身心安放之所,不大,但具象,展览通过展品的排列组合,通过古今对话模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人“居一隅而心怀天下”的境界,此次在大的古建筑群里展示小小的书房,比较而言,书房是小的,但本身二者之间却有着碰撞,是全新尝试。对博物馆来说,第一类观众为目标观众群,第二类受信息吸引而来,第三类则是偶然来到的,博物馆要服务主要目标观众群,同时启发其他群体的思考,提升文化吸引力,此次展览实现了这样的初衷。要更加关心单元、展品组合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展览启迪大家去思考和探究,就像中国现代博物馆创始人张謇先生说的,“办博物馆要开启民智”,尽可能使得希望传递的信息让大家都知晓。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 白杰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白杰称成功的展览需要不断打磨。展览策划经历了方向确定、实地考察等步骤的跨年打磨,院里先将此展定调于开拓,定方向于传统与当下结合,定要求于触动人心,给了策展团队最大范围的空间,不断修正思路,与当代艺术家的沟通使他们淡化唯文物论,与新技术领域专家的沟通使他们去除了唯一级文物品论,对观众预期的评估使他们略显谨慎地提出了与当代艺术家对话形式的限定性创作论,以全要素谋创新的思维策划了展览。今天的座谈会不仅让人感到故宫人有着强烈的事业心,更首次学到用这样详细的记录来生成展览诞生文献的具体工作做法,这使真正意义上的复盘成为可能,也是对领域和学科的重要贡献,就像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先生说过的那样,“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展览的知识生发系统。”当下,中国博物馆事业任重道远,虽有知识普及之重,更有美学普及之要。美是时代的呼唤,更应该是博物馆人严于律己的追求。此次展览,有从“璧星”到“鲁壁”到“五经萃室”的空间美学,有古今艺术创作成果辉映的时间美学,有手书题记等细节设计的形式美学,传递出“书房”的核心是“书”与“人”的展览要义,突出了守住书暨守住文脉的展览精髓,强化了国人当下在文化自信的同时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助力了城市与公众审美水平的提高。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杜鹏飞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感慨好的展览要有好的名称,展览“标题抓人”,让人立刻想到北宋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往今来文人的最高治学理想。“展览把中国自古以来知识分子和我们安放心灵场所的最内涵的精神揭示出来了”,通过看古代的器物和他们留下的精神,从书房切入,最后折射出策展人的精神高度。


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都海江


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都海江提到一个细节,此次展览,不仅筹备充分,而且,如果大家观看文物介绍,就会发现,所有标题和内容,都以手书的形式呈现,共计万余字的介绍,不存在印刷体,让观众感觉到亲近。展览的每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以手书的形式致敬文化,故宫博物院责无旁贷。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 娄玮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讲到,“很多友人问,整个展览主要是在说什么,我认为主要在于两点:一是有当代艺术家的参与,形成了古今对话,显示出当代艺术家对于传统的致敬、传承和发展,二是不同于以往,故宫策展团队更多地思考了如何通过文物去阐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以前做展览,更多地是在讲文物本身,没有提炼出更多东西来展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次展览是一次创新的呈现,博物馆办展览不是为办展览而办展览,虽然了解文物本身是重要的方面,但应该有更高层次的思考,让观众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发展历程有深刻认识。近年来,很多展览在形式方面不断尝试,比如古今对话,故宫这样体量的博物馆,做此类尝试,社会影响力会更强。有幸参与了一些后台的工作,感知到艺术家们对于传统的敬畏,比如和刘丹先生交流时,对方提到,在艺术生涯中,从古代优秀艺术作品中获得了很多营养,每当你自己觉得有所进步,再看这些作品,好像又被打回原形了。这是艺术家发自内心的表达,能够感知到艺术家们对流传至今的创作,对于艺术史的认识,在很多角度给予我们启发。”


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 王子林


作为书房展的主持人王子林,感谢刚才各位专家学者对书房展发表的真知灼见,他说首先我们有一个强大的展览团队,有来自故宫业务部门的专家学者,还有当代著名的艺术家、设计师。非常让我感动的是大家都很努力,并有一颗包容开放的心。特别是得到了院领导的支持和把关,以及艺术家提出的非常中肯的意见,使我在主持这个展览时没有什么顾虑了。


一个展览的成功在于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我们在策展时,一要注重内容上的充实和学术支撑,要有思想,要突破书房文房的局限,同时要找到一个跨越古今的精神价值,使展览具有深度和广度,表现具有张力和穿透力。展览从发掘沟通文脉开始,使书房有一个根,然后再层层展开,三个展厅组成三个单元,三个单元背后是三座书房即五经萃室、正谊明道和香雪的支撑,三座书房的背后是古人宇宙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体现。第二,注重文物遴选,是否符合书房场景。摆脱文物陈式化展示,摒弃展品的文物解读,把文物置入场景写意之中,与精神一起建构书房世界。第三,发挥文字的表现力,“委怀琴书”“正谊明道”“结契霜雪”,以及前言和各单元说明,强调文字的典雅浪漫及内在力量,使展览有底蕴而且意境深远,具有文人气和天地气,以唤醒我们的家国情怀和天地情怀。第四,要形成古今交流,此次展览共展出当代艺术作品9件,其创作灵感几乎都来自故宫文物,但又有所发掘和扩展,既有古物韵味,又具有当代艺术气质。艺术家为这次展览发挥出了各自的想象力和充满能量的创作,特别是“游方之外”与“冯翼惟象”两幅作品,一东一西,把书房的气烘托了出来,也启发人们在观展时产生对生命、对宇宙的思考。第五,注重展厅和视觉设计的诗意感和时代感,主视觉“把笔题天”、次视觉“笔点海水”“昆仑为笔”,包括单元墙的“山光满几”“搜尽奇峰”等,设计思路源自宋代杨万里的诗 “古人浪语笔如椽,何人解把笔题天。昆仑为笔点海水,青天借作一张纸。”以“笔”和“纸”为核心,笔为昆仑山,笔挥洒豪情,纸的宽度像天一样,效果震撼,具有时代感。所以,我有幸主持了这个书房展,通过展览实现了古今沟通,启发了想象与思考,书房的天地被打开了,我的感觉是我与书房神遇而迹化了。


故宫出版社 尚倩宇


策展团队成员尚倩宇带着想要解决的问题进入筹备:如何真正理解传统,此次对文脉系统的梳理让我们有了从美学到历史信息到文明基因的底层基础,但过程不容易,由于一级品数量达到20%以上,大家为了展品的成功展出,多次讨论,多方协调。此外,面对的还有故宫的场域问题,午门具有独特气场,很难回避,如何在这里并置当代和传统,做出有当代情境的展览,而且要引入鲜明的展陈设计,是艰难的命题。


北京画院院长 吴洪亮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对展览进行了复盘,认为这是一次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机制的再生发,“很满意,不满足”,展陈和传播度都很好,但希望建构国际语境,在未来让展览能够走向世界。吴院长说,如果将中国文化比作竹子的话,那么引用诗人西川的话就是,要思考“怎么样把竹子种在这个时代”,希望观众朋友们带着问题,带着实证态度到展厅来观展。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 张小李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张小李回忆,这次展览立足于充分的研究,通过充分的研究厘清文物之间的关联,文物和资料的关联,以及当代文物和古代文物的关联,在研究和掌握的基础上筹备大纲和主题,力争做到处处有学术,处处有匠心。对于展品,重视逻辑组合,逻辑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展品和展品聚合为场景主题,例如“五经萃室”的匾额、儒释道的经典、当代艺术家的展品反映出书房藏书的场景,这样的几个场景又聚合为单元主题,呈现出中国古代书房的历史面貌。第二个层次为,不同的单元主题,共同组合为展览主题。第三个层次则是大纲确定以后,力争用展陈设计体现独具匠心,如在展厅内部,通过对手工纸张的模仿,暗示书房场景。通过这些探索,来推动故宫展览模式的实现。


中国新闻社记者 应妮


中国新闻社记者应妮表达了对受邀的感激,也对策展团队表示钦佩。“13次筹展会,11稿,这是跨年的筹备。书房只是小小的一方天地,甚至只是一张书桌,但它隐喻的含义是丰沛的。”策展团队从实物的书房,将立意放到至高至远,照见天地心的高度。展览通过三个实体书房的空间,构成三个展览的单元,落到实地,思路明晰,独具匠心。从媒体角度来看布展,这个展照顾到了具有不同审美水平和观展习惯的观众。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编辑 杜梦茜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的杜梦茜谈到所在媒体愿意去报道此次展览的原因,回忆说,当时,编辑部主动集体来看展,回去就决定要报道。看到展览题目,让人联想到“博尔赫斯的图书馆”的概念,含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认为故宫应该是想做一件和过去很不一样的事。最终呈现的文章《一件中国书房的多元宇宙》,阅读量和反馈都很好。对于展览有几件好奇的事:好奇会邀请哪些艺术家,当代艺术的策展方式,国际化的策展语言,以及如何呈现古代文物和当代艺术品的交织。


三、讲述初衷,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挑战


参展艺术家 刘丹


艺术家刘丹直言此次展品设计遇到了挑战。“近距离和古人对话是很好的机会,但能不能对得上,要交给观众去评价。最好的创造是创造关联,只有找到关联,才会产生新的可能,才能从新角度看老问题,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和故宫关联,能不能成功说明这个关联,是很重要的问题。”


参展艺术家 白明


白明坦言起初对当代艺术品的呈现方式有些担忧,一方面担心作品和文物只是以简单的方式摆放,显得生硬,一方面担心作品与主题和展览是否能产生关联。后来,发现整个展览向浪漫和写意方向过度,不再是书房的单一的物理空间,不再是只由物品组成的展览,而是开始走出这个空间,这样的想法很当代,这样的写意和浪漫也带来了选择文物的便捷,引导我们走向文化深处,而不是简单的物品本身。当文化走向深处,又可以从源头打开外在空间从古看到今的时候,发现艺术家的物品在里面自然呈现,而并非形式上的改变,此时,有压力,也开始有了激情来进入到展览的创作之中。自己为展览创作了《墟像•卷轴》,这是“命题作业”,艺术家很少做命题作业,因为遇到很多当代性问题,问题在于,一方面传统里面无法隔离甚至无法突破的教育知识在强加于身上,一方面作为当代艺术家不能以呈现过去的样子来显出自己与传统的渊源,其中的矛盾在于,既要保持文脉上的传统的教育背景,又要突破过去的样式的约束,中间几乎没有路可走,没有规律可以去选择。中国文化的诸多讲究所留下来的许多东西叠加在一起,这种沉淀是激扬的东西。要思考如何把沉淀下来的东西,在工艺、流程、材料等方面完整地融合在一起,打破它,变成新的符号化的东西,所以做了这个装置。


参展艺术家 徐累


徐累表示,得益于良好的机缘,此次带来的“世界的重屏”,是围绕书房主题立意之后定向创作的。筹备之初,参观过故宫的很多地方,对乾隆帝的世界观有了综合的理解,将思想引入创作之中,让后者得以顺利进行,但坦言“工笔技法的应用,要一点点来‘显影’,边画边推理,历时半年完成,时间十分紧张。”艺术家存在的意义,是对文脉的传承,添古人之未见。确立意义之后,才是创造性的发挥。这次展览里的古今对话,仿佛是传统的托梦,“照见天地心”的线索为天、地、人,天地人是纵向的轴线,而如何添上横向的维度,以更宽的视野,替古人看到中国传统与世界文明同时态的全景关系,是当下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关系是古人看不到的,今天可以。古今之间,有一个“源图像”的概念,例如展览中的“重屏会琪图”“是一是二图”,都可以称作“源图像”,以后会不断有人从这些形态中去生发变化,它们是对后人的启发。如果用心去生发,古代的东西能变成未来。


另外,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要重点考虑作品和展地的关系是否有特殊意义,这种关系会激发观众的现场体验,二者不断彼此碰撞,有所回响。举例来说,“世界的重屏”在午门的展示就十分饱满,作品和故宫的对应物形成内在逻辑的完整反射,古代器物甚至成为如今作品的一个环节。现场有很多让人意外的发现,如此件画作颜色和屋顶藻井的颜色相同,自动产生了延伸感,不远处浑天仪的罩子上留下画的倒影,变成了另一种“是一是二”的关系等等,类似的不断反射,可遇不可求,形成独一无二的展示记忆。


徐冰以视频的形式分享观点。他认为,文化是人类对千万年来的自然现象的分类、研究和梳理,将它们不断概念化和知识化,而艺术的作用则是给分类排列好的人类文化注入过去不存在的客观物。此次展览,在创作作品前,对故宫的书房有了很多了解,对武英殿的刻本做了不少研究,试图去理解古代和当代艺术共同的追求。展品“文字的尊严”引导大家判断当代艺术和古代艺术的距离,而“读图的基因”用符号来表达,制造了陌生氛围。书房的意义不在于书的多少,也不在于空间大小,书房的核心价值在于精神的无限,希望激活更多传统想象,给当代艺术以提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张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张敢教授给出了对当代作品的评价:艺术家们的作品实现了从传统向当代的转换,白明先生的“逝水”系列,简约的器型和波动的线条意境悠远,卷轴摆脱了使用功能开始走向纯艺术范畴;唐明修先生的“游方之外”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徐冰先生的“文字的尊严”“读图的基因”,将现代图示与传统文化做了巧妙对接,对当代观众有很大启发;徐累先生的“世界的重屏”,从工笔走向现代视图;刘丹先生的“冯翼惟象”,在山水中隐含的杂沓奔突的形象,带有很深的隐喻;张永和先生的装置从建筑师的角度表现文化特点。现代艺术的引入,让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引发对未来的思考。


四、让文物活起来,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故宫博物院院长 王旭东


上午热烈的讨论结束后,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总结中指出,走过了这个展览的历程,有很多感触;记得第一次开会时,就与艺术家和腾讯进行了交流,非常赞同举办一个由当代艺术家参与的书房展;今天又听取了各位嘉宾的发言,有不少触碰心灵的想法。这样一个展览,能够比较完美地呈现给观众,实属不易,希望看到它以后成为故宫展览的一个举办方向,希望隐含的东西通过不同于普通文物展示的方式,让观众获得熏陶,汲取文化的力量。很多人没有机会接近文物,接近艺术品,作为博物馆人,如何把研究成果集合起来,引领精神世界的构建,就成为我们的责任。故宫600年的历史,故宫的文物,故宫的专家们,都让人感动和震撼,这些“震撼”体现在展览里,得到业内同行、观众朋友和媒体记者自发的推荐,是我们希望实现而且实现了的。组织这次座谈会,希望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为故宫的策展尝试合理的方向,也为博物馆的同行们提供借鉴。如何把古代和当下结合起来,值得思考,让学者们和艺术家们一起打开这扇门,以热爱和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在此,感谢所有对展览作出贡献的人,以后也会持续尊重同事们的创造。记得展览定名后,很兴奋,感慨在碰撞中找到了中国文化的意象,把物变成象,把文物变成文化,这不仅是物的呈现,更是文化的呈现。尤其海报是点睛之笔,观看后被感动,设计师对故宫的了解和对中华文化的深刻把握让人震撼。展览结束后,特别建议开座谈会,通过这个会议,希望感谢所有参与的人。观展结束后,心中留下了一个意象的书房空间。不禁思考,生活如此多元,知识在爆炸,但根本的东西没有变,如何吸收古人带给我们的智慧,同时进行文化创造,与当代结合创造新的文化形态,是重要的实践问题。座谈会上的热烈讨论也让人有了一些好的想法,希望我们达成这样的共识,博物馆人要引领社会发展,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引领纷繁的世界向正确方向前进。希望我们把故宫的文物价值挖掘好、展示好,让文物活起来,对当下的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任万平


下午的讨论结束后,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进行了总结。任院长感谢各位同行百忙之中来复盘这次展览,感谢艺术家们能够接受挑战,在短时间里创作出好的作品。同时感谢腾讯给予故宫博物院的大力资助,表示若无腾讯的赞助,展览可能很难成型。各方力量的支持,让展览得以成功举办。认为策展团队对展览的得与失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在实践过程中,同事们就如何阐释主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和艺术家们也不断沟通,组织实地探访,最后在不断凝练生发后有了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效果。请同事们大胆放开手来做,解放思想,策划更多更好的展览。文化的源远流长,在于不断传承,在于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阐释哲学思想和精神,来映照当下,滋养时代。以往的很多展览只有美学价值,此次“照见天地心”升华到思想价值,这对故宫未来的展陈策划模式有着很多启发。只有不断创新,把传统和当代有机结合,才能对文脉的延续有良好的影响,这是故宫人的文化使命。未来,故宫博物院在展览筹办方面,会不断完善,希望得到各位的支持。


一天的座谈,大家意犹未尽,一个展览让人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体会到了对公众的影响力。让文物活起来,展览是传播的最佳途径。当人们面对一件件烙印文化基因的文物时,当现代艺术作品映入眼帘时,文化的碰撞与植入如细雨润物一般悄然发生。沟通古今,引领观众,是博物馆人的责任。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