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
故00186932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高:12.9厘米,宽:5.6厘米,厚3.2厘米

  吉尔吉特

  佛陀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衣角,着袒右肩式袈裟,袈裟素面,无衣褶,紧贴身体,肌肉充分凸现出来,应是受到笈多风格影响的结果。人物鼻子圆平,身体壮实,桃形头光素面无任何装饰,这与后来双线描绘火焰或镂空式火焰装饰的头光与背光大相异趣,也是其早期佛像的特征之一。佛陀全跏趺坐,身下有一垫,下承矩形座,矩形座式的结构与斯瓦特从一开始就已分道扬镳,克什米尔矩形座正面有二狮相背而踞,中间以一柱相隔,颇有装饰效果。而斯瓦特矩形座多以双狮垂幔为装饰。这种双狮座式在犍陀罗与摩菟罗的贵霜艺术中已经流行。

  座下沿正面有梵文前夏拉达字体题记,可见此像来自于勃律王朝(6世纪晚期-8世纪)统治时期。

  铭文释读: (siddham) deyadharmo ya[ṃ] devacand[r]as[y]a 

  汉译:祝愿成功!此尊佛像由提婆旃陀罗施供。

  世俗供养人提婆旃陀罗(Devacandra)是首次见于古代西北印度题记中。根据前夏拉达字体的特点可以判断,此像年代在630年前后。

  参考文献:

  罗文华:《故宫经典 藏传佛教造像》(Classics of the Forbidden City Tibetan Buddhist Sculptures),北京:故宫出版社,2020年,第124页,图60。

  Ulrich von Schroeder, Indo-Tibetan Bronzes, Hong Kong: Visual Dharma Publication, 1981, p. 114, fig. 14A. 

撰稿人:罗文华、胡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