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密集金刚像
【缂丝密集金刚像】
故00200649-2/3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缂丝密集金刚像,清乾隆,纵100厘米,横74厘米。清宫旧藏。
  此作品是苏州织匠严格按照西藏佛像画稿为皇宫织做的。像背后有汉满蒙藏四体文字款识:“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五日,钦命章嘉胡土克图认看供奉利益阳体秘密佛(密集金刚)”。
  密集金刚身蓝黑色,三面,正中蓝黑色,右面白色,左面红色。六臂,胸前两手交叉持金刚铃、杵,右二手持法轮、莲花,左二手持摩尼宝、短剑。胸前拥抱浅蓝色可触金刚佛母,亦为三面六臂,持物与主尊相同。金刚浅绿色头光,橘红色身光,套以红黄蓝白四色光环。天空祥云正中坐不动佛,两边是四位佛教祖师,一位是印度龙树大师,余为噶当派、萨迦派格鲁派三位大师。下界是两位护法神。
  此像整幅画面采用“通经断纬”的手法用经纬彩丝交织出图画,既有绘画风采,又有丝织品明亮华美的特质。早在元代苏杭地区就开始为西藏织绣唐卡了,缂丝佛像是唐卡中最珍贵的品种之一。
撰稿人:王家鹏

缂丝

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密集金刚

藏传佛教密宗无上瑜伽部主尊。

章嘉

章嘉是清代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四大活佛之一,余为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

胡土克图

清朝封授藏传佛教中大喇嘛、活佛的封号,是藏语“朱必古”的蒙语音译,意为“化身”,其地位崇高。

法轮

法轮又称梵轮,为佛案之供器。据佛经说,佛初成道时,梵天曾劝请佛转动法轮,并以慈、悲、喜、舍四梵行心(四无量心)宣说大法。此后,佛教中即常以法轮比喻佛法,以法轮转动比喻佛法如轮能碾破众生诸罪恶、佛说法如轮永不停息和佛法圆满无缺。

龙树

有学者指出是在主尊旁刻有盘龙的树,也有人认为龙树思惟是思惟像的一种称呼。

萨迦派

藏传佛教主要教派之一。“萨迦”意为“白土”,因在后藏本波日山的白色山崖下初建萨迦寺而名其教派,萨迦寺住持即为该派教主。萨迦初祖贡噶宁波将显密教法系统化,确立了萨迦派的教理体系。萨迦第五祖八思巴对大元帝国统一西藏贡献卓著,被忽必烈封为国师、帝师,并于至元四年(1276年)在西藏建立了萨迦派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自此萨迦派掌管西藏政教权力近百年。该派注重修习本尊、护法的各种仪轨及坛城供修,以“道果教授”为其教法特色,有所谓不出寺墙的萨迦“十三金法”。

格鲁派

藏传佛教主要的教派之一。“格鲁”意为善规,因该派主张僧人应严守戒律和修行次第而得名,亦俗称“黄帽派”、“黄教”。该派奉宗喀巴大师(1357--1419年)为开派祖师。永乐七年(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的支持下,于拉萨大昭寺举行了万人祈愿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北兴建甘丹寺,并自任住持,是为格鲁派形成之标志。后西藏之达赖、班禅及内、外蒙古之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四大活佛转世系统皆属格鲁派。该派教理上继承阿底峡所传之龙树的中观思想,主张缘起性空。修习上止观并重,尤其强调戒律为佛教之本。此一派至明清时渐为西藏佛教之正统,并为朝廷所重,一直掌管西藏地方政教大权。

通经断纬

通经断纬,即缂丝织造技法。先将画稿轮廓绘于经线上,然后用各色彩纬小梭,依纹样色彩,一块一块地分别回纬缂其纹,两花之间经线相通,色纬是不相通不贯穿整个幅面。有时花纹之间遇到垂直线的边缘时,就会出现一条裂缝,这种缂织技法称“通经断纬”,亦称“通经回纬”。

唐卡

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