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称“玛哈噶拉”,是梵语的音译,藏名为“滚波恰珠巴”,据言为大日如来降魔时所化现的,其形象有二臂、四臂、六臂数种。对“玛哈噶拉”的信仰因萨迦派的兴盛而流行于元代,他兼有战神与福神的双重身份而备受推崇,后随格鲁派的兴起,其神性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是藏传佛教中的重要护法神之一。
这尊大黑天像以镔铁铸成,通身黑色,表征密宗中降伏、调御之寓意,以应大黑天之名。造像卷发、须眉、宝冠、璎珞、飘带、莲座等处镀金,色彩对比鲜明,装饰效果强烈,工艺独特精湛。大黑天三目圆睁,卷云状须眉上指,怒发蛇卷,发髻中坐化佛一尊,右手期克印式持银制钺刀,左手托嘎巴拉碗,双腿短小,踏人形象王神,全身披珠网璎珞,帛带飘举,形象怒而不恶,神情憨态可掬。莲座莲瓣窄长,尖端饰曲卷象鼻花纹,是典型的明代莲瓣样式。座面居中錾刻“大明永乐年施”汉文款,可知为明永乐时宫廷所造佛像珍品。
大黑天
音译称摩诃迦罗、莫诃哥罗、嘛哈噶拉等,为大自在天的化身,是藏传佛教中著名的护法神之一,民间亦将其视为战神、施福之神,在西藏极受尊崇。
萨迦派
藏传佛教主要教派之一。“萨迦”意为“白土”,因在后藏本波日山的白色山崖下初建萨迦寺而名其教派,萨迦寺住持即为该派教主。萨迦初祖贡噶宁波将显密教法系统化,确立了萨迦派的教理体系。萨迦第五祖八思巴对大元帝国统一西藏贡献卓著,被忽必烈封为国师、帝师,并于至元四年(1276年)在西藏建立了萨迦派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自此萨迦派掌管西藏政教权力近百年。该派注重修习本尊、护法的各种仪轨及坛城供修,以“道果教授”为其教法特色,有所谓不出寺墙的萨迦“十三金法”。
格鲁派
藏传佛教主要的教派之一。“格鲁”意为善规,因该派主张僧人应严守戒律和修行次第而得名,亦俗称“黄帽派”、“黄教”。该派奉宗喀巴大师(1357--1419年)为开派祖师。永乐七年(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的支持下,于拉萨大昭寺举行了万人祈愿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北兴建甘丹寺,并自任住持,是为格鲁派形成之标志。后西藏之达赖、班禅及内、外蒙古之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四大活佛转世系统皆属格鲁派。该派教理上继承阿底峡所传之龙树的中观思想,主张缘起性空。修习上止观并重,尤其强调戒律为佛教之本。此一派至明清时渐为西藏佛教之正统,并为朝廷所重,一直掌管西藏地方政教大权。
藏传佛教
中国佛教两大派系之一,形成于藏族地区,发展、传播于藏、蒙、土、裕固、纳西等少数民族地区,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佛教。 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几代赞普支持佛教,翻译佛经,创建桑耶寺,佛教有了初步发展。 9世纪中叶,朗达玛上台兴苯灭佛,佛教受到毁灭性打击。10世纪后期佛教又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复兴,根据不同的佛法传承,形成宁玛、噶丹、萨迦、噶举等众多教派。元朝以后,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在中央政府扶持下曾先后取得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权。藏传佛教中有由《丹珠尔》、《甘珠尔》两部分组成的藏文《大藏经》,其寺院组织严密,学经制度健全,修行上“显密并重”。以无上瑜伽部密法为最高最深之法。
造像
又作造象。古时为生人、亡人或己身祈福,多于僧寺或崖壁间镌石成佛像,亦有以金属铸造佛像者。所造佛像称之为造像。
璎珞
由宝石、珍珠和贵重金属串联起来的环状物,古代南亚次大陆有地位的人们与我国古代贵族常佩带。在佛教造像里菩萨身上多披挂璎珞。
期克印
佛教密宗手印的一种,中指和无名指弯曲,余三指伸直,拇指压在弯曲的二指上。
嘎巴拉碗
嘎巴拉碗又称内供颅器,是藏传佛教的主要祭法器之一。嘎巴拉为梵语,意“护乐”,是大悲与空性的象征。在藏传佛教修密法或作密灌顶时,常用它盛祭品供于佛前。嘎巴拉碗一般选用生前许愿者之头盖骨制作而成。人死天葬后,须经大喇嘛严格审查、确定、认可后乃制成。
錾刻
金属工艺的一种。即用工具剔除地纹,使纹饰轮廓线凸起。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清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