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红周敦颐爱莲图圆盒】
故00108005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剔红周敦颐爱莲图圆盒,明永乐,高10.8厘米,口径25.9厘米。清宫旧藏。
盒蔗段式,直壁,平底。通体雕红漆花纹。盖面雕水榭中一长者侧倚临水栏杆,手执芭蕉扇,细观水中莲花,为周敦颐爱莲图意。盒上下壁环雕多种花卉纹。盖内刻有乾隆壬寅御题诗一首:“漆已十人谏,雕宁三代知。增华惊后世,返璞左斯时。花对濂溪老,图成君子辞。设云工执艺,道古意犹宜。”下钤“古稀天子”、“犹日孜孜”二方章。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他的《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经世长传的名句。
盒蔗段式,直壁,平底。通体雕红漆花纹。盖面雕水榭中一长者侧倚临水栏杆,手执芭蕉扇,细观水中莲花,为周敦颐爱莲图意。盒上下壁环雕多种花卉纹。盖内刻有乾隆壬寅御题诗一首:“漆已十人谏,雕宁三代知。增华惊后世,返璞左斯时。花对濂溪老,图成君子辞。设云工执艺,道古意犹宜。”下钤“古稀天子”、“犹日孜孜”二方章。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他的《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经世长传的名句。
撰稿人:张丽
剔红
雕漆品种之一,又名“雕红漆”或“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
蔗段式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果园厂所制雕漆的典型器形之一。蔗段式盒主要特征为圆形、平顶、直壁、矮卧足或无足。器物口径大多在15-30cm,高在10cm以内,也有大于30cm以上者。清初高士奇在《金鳌退食笔记》中记载:“明永乐年制漆器……剔红盒有蔗段、蒸饼、河西、三撞、两撞等式。”与现存永乐漆器正相印证。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三代
指夏、商、周三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