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骥行书七律扇页
【董文骥行书七律扇页】
新00133855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七律》扇页,清,董文骥书,金笺,行书,纵16.4厘米,横49.8厘米。
  释文:
       寻仙向玉清,独倚雪初晴。木落寒郊迥,烟开叠嶂明。片云盘鹤影,孤磬杂松声。且共探名理,归途月未生。易农骥。
  款署:“易农骥。”钤“文骥”朱文印,引首钤 “千里如面”朱文印,鉴藏印为“龙友”朱文印。
  此扇页书唐代著名诗人李群玉《游玉芝观》五律诗一首(原诗见《全唐诗》卷569第47首)。书学明代董其昌,用笔流畅自如,精巧娴熟。
  李群玉(约808—862年),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唐代著名诗人。性情淡泊、旷逸。善吹笙,工书法。《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著有《李群玉集》三卷,《后集》五卷,今编《李群玉诗集》三卷。

撰稿人:李艳霞

董文骥

董文骥(1623—1685年),字玉虬,号易农,江苏武进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官御史。博学工诗,善书法。归里后,放意诗酒,风流文采为一时冠。有《微泉阁集》。

引首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

《全唐诗》

清康熙年间,彭定求等人奉敕编纂唐代诗歌总集,共收二千三百多位诗人作品,有帝王后妃至民间之作共四万八千余首诗,计九百卷。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富收藏。在书画理论方面主张“南北宗”,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其董派书风对当时及清初书坛有极大影响。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并以其为代表,形成著名山水画派“松江派”。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