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款搅玻璃撇口瓶】
故00107700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乾隆款搅玻璃撇口瓶,高20.8厘米,口径11厘米。
瓶喇叭状圆口,口沿外撇,颈直且较长,阔腹下敛,类鹅卵形,高圈足,底部外撇。足底阴刻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瓶口沿和足部套碧绿色玻璃,颈、腹部饰白、蓝、红三色相间的条带纹,通体螺旋缠绕,其颜色的相间规律为白、红、白、蓝。
搅玻璃工艺是乾隆时期创造的一种新的玻璃装饰工艺,其工艺过程比较复杂,类似于拧丝。在玻璃器上最早出现款识的时间是清康熙年间,直到清末,大量的清宫造办处玻璃厂作品常有年款,但是款识分布方式多为双直行、单直行,并加圈栏。这件作品的刻款方式却比较特殊,呈单字分别处于四个方向。
此瓶颜色纯正,质地洁净,造型雅致,纹饰流畅活泼,如行云流水,为本来静止的器物注入了勃勃生机,是不可多得的清代玻璃珍品。
瓶喇叭状圆口,口沿外撇,颈直且较长,阔腹下敛,类鹅卵形,高圈足,底部外撇。足底阴刻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瓶口沿和足部套碧绿色玻璃,颈、腹部饰白、蓝、红三色相间的条带纹,通体螺旋缠绕,其颜色的相间规律为白、红、白、蓝。
搅玻璃工艺是乾隆时期创造的一种新的玻璃装饰工艺,其工艺过程比较复杂,类似于拧丝。在玻璃器上最早出现款识的时间是清康熙年间,直到清末,大量的清宫造办处玻璃厂作品常有年款,但是款识分布方式多为双直行、单直行,并加圈栏。这件作品的刻款方式却比较特殊,呈单字分别处于四个方向。
此瓶颜色纯正,质地洁净,造型雅致,纹饰流畅活泼,如行云流水,为本来静止的器物注入了勃勃生机,是不可多得的清代玻璃珍品。
撰稿人:冯乃恩
搅玻璃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
玻璃厂
清朝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的简称,成立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圣祖玄烨、世宗胤禛、高宗弘历三代皇帝的提倡和扶持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嘉庆(1796-1820年)之后仍然维持生产,每年都为皇家烧造大量的玻璃器,直到宣统三年(1911年)方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