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二十一年斛
【建武二十一年斛】
新00178582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建武二十一年斛,通高41厘米,高33厘米,口径33.5厘米,盘径57.5厘米。
  器分上斛下盘两部分,通体鎏金。斛有盖,盖中央饰四瓣叶纹,外围饰两周宽带纹,其内圈宽带纹上原饰有三只鸟,现已残失。斛身饰四周宽带纹,两侧有对称铺首衔环。斛和承盘下各具三熊足,上嵌杂色宝石,现多数已失。
  承盘口沿下铸铭文1行62字:
  建武廿一年,蜀郡西工乘舆一斛承旋,雕蹲熊足,青碧闵瑰饰。铜承旋,径二尺二寸。铜涂工崇、雕工业、涷工康、造工业造,护工卒史恽、长汜、丞荫、椽巡、令史郧主。
  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四川成都一带的铜工制造机构西工为皇帝作了一个带承盘的量器--斛,以雕刻的蹲熊为足,上面有青碧和玫瑰色的装饰物。铜承盘直径为二尺二寸。这件斛是由铜工的金银涂工崇、雕镂之工业、冶炼之工康、总成之工业四位工匠具体制造的,而由上级派来的护工卒史郓和本郡的长(指郡县的主要官员)汜、丞(指郡县的辅助官员)荫、椽(指郡县的佐治官员)巡、令史郧各位长官主持制造。以上涂、雕、涷、造为四个铜工工种,崇、业、康、业是四个工匠之名,他们四人是该器的制造者,因此,铭文称“造”。恽、汜、巡、郧则是各官员之名,这四个人是该器的主造者,因此,称“主”。
  铭文反映蜀郡工官为皇帝制造铜器分主造和制造两级,也反映了当时铜器制作分工很细以及“物勒工名” 的制度。
  斛为量器。铜量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目前所知以战国、秦、汉器物为多。此器的上半部分,以前有学者称为奁, 认为已失去了量谷物的本义。其实这种桶形的斛,在新莽时就已出现。东汉光武帝的建武年与王莽政权几乎相衔接(中隔“更始”两年),从器型发展的连贯性来看,建武廿一年仍采用桶形斛,实不足为奇。
  
撰稿人:李米佳

建武

东汉光武帝年号。

鎏金

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此术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而金则附着于器面不脱落。

铺首

衔接门环的底座式装置。多为金属制,故又称“金铺”、“铜蠡”。以兽面衔环状为主,亦称“兽环”,还有龟、蟾等多种形式,取其吉祥祛邪的象征意义。铺首作为装饰,在商周时已见于铜器之上,可能尚早于用以为门饰。

蜀郡

今四川成都一带,指该器的制作地。

西工

该铜器的制作机构。

乘舆

天子所乘车,铭文中指“皇帝御用”之意。

承旋

《考工记·凫氏》:“钟县(悬)谓之旋”。故“旋”有环义,引申为圆。这里承旋指斛下面的承盘。

闵瑰

即“玫瑰”。

涂工

金银涂作之工。

雕工

雕镂之工。

涷工

冶铸之工。

造工

总成制作之工。

令史

为郡县执掌文书的官员。

护工卒史

“护”有监领意,“工卒史”指管理工卒的官吏。“护工卒史”是中央工官机构派下来的官吏,监督制作皇帝御用之器。因此,其官阶虽不高,但排名却列在诸郡县官员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