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面纹鼎
【兽面纹鼎】
新0009671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兽面纹鼎,通高21厘米,宽18.3厘米,重1.04kg。
  鼎圆体,深腹,薄壁,平口沿外折,口沿上有双立耳。腹下三扁足,足作夔形,首朝上,尾部作支点。颈部饰兽面纹,无地纹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一类器物,自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出现,一直沿用至明清时代,是青铜器中流行时间最长的器物。
撰稿人:何林
关键词: 兽面纹 地纹 考古学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地纹

主体纹饰周围的细小纹饰,视之如主体纹饰饰于其上。地纹通常有雷纹、回纹等。

考古学

考古学属于社会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在各种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