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冲耳乳足炉
铜冲耳乳足炉
铜冲耳乳足炉款识
【铜冲耳乳足炉】
故0014271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铜冲耳乳足炉,明,高6.7厘米,口径10.6厘米。清宫旧藏。
  铜炉圆形,器表略呈黑漆色。唇边外侈,收颈,鼓腹,下腹圜收,三乳足。口沿上左右两边起冲耳。器外底有减地阳文3行6字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附云足铜座。
  宣德炉的造型多达数十种,其蓝本多源自古代青铜器或瓷器。如宣德炉中最常见的“冲耳乳足炉”之原型即宋瓷中的“哥窑双耳三足小炉”等。此炉1977年经杨伯达先生鉴定为崇祯年仿。
撰稿人:李米佳
关键词: 冲耳 乳足 阳文 哥窑

冲耳

指置于器物口缘竖直向上的两耳。

乳足

若乳头状之器足。

阳文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哥窑传世品均为宫中藏品,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