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戟镈】
新00098172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虎戟镈,西周,通高44.3厘米,铣距27厘米,重16kg。
镈(音博)呈椭圆形,平口,“舞”上有半环形钮。镈钮饰云纹,镈身两面饰兽面纹,正中都有窄长条花边扉棱,镈口上部饰圆涡纹与花瓣纹,镈两侧各饰二虎,四虎的形象非写实而是图案化,反映出当时铜器纹饰的神话性。此镈确是研究西周青铜器纹饰和古代造型艺术非常难得的资料。
镈与钟同为打击乐器,出现在西周中期,晚于甬钟。此镈不仅装饰独特,而且也是较早的青铜镈实物。
镈(音博)呈椭圆形,平口,“舞”上有半环形钮。镈钮饰云纹,镈身两面饰兽面纹,正中都有窄长条花边扉棱,镈口上部饰圆涡纹与花瓣纹,镈两侧各饰二虎,四虎的形象非写实而是图案化,反映出当时铜器纹饰的神话性。此镈确是研究西周青铜器纹饰和古代造型艺术非常难得的资料。
镈与钟同为打击乐器,出现在西周中期,晚于甬钟。此镈不仅装饰独特,而且也是较早的青铜镈实物。
撰稿人:贾红荻
“舞”
钟的共鸣箱的平顶称为“舞”。
扉棱
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装饰,一般为凸出的条状,将器物上连续的图案分割开来,后纯用于器物的装饰。
涡纹
亦称火纹。《周礼·考工记》有“火以圜”之记载。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因此其特征是圆形的,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4到8道旋转的弧线,表示光焰的流动。在青铜器上最早的涡纹见于二里头文化期的斝腹部。从二里头文化期直至战国都可在器物上见到涡纹装饰。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