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纹觯】
新00117374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蝉纹觯,西周早期,高14厘米,口径7厘米×10.5厘米。
觯撇口,束颈,扁圆腹,圈足。
器身自上而下装饰多层纹饰:颈部饰蝉纹,颈下为一圈蜗身兽纹,腹部及以下分饰两层兽面纹。
蝉每日只是靠餐风饮露维持生命,而且能够飞天入地,又会蜕壳变化,是一种很奇特神秘的生物,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敬。蝉纹作为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多见于商末周初时期。
觯是饮酒器。据《礼记·礼器》载:“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觯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
觯撇口,束颈,扁圆腹,圈足。
器身自上而下装饰多层纹饰:颈部饰蝉纹,颈下为一圈蜗身兽纹,腹部及以下分饰两层兽面纹。
蝉每日只是靠餐风饮露维持生命,而且能够飞天入地,又会蜕壳变化,是一种很奇特神秘的生物,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崇敬。蝉纹作为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多见于商末周初时期。
觯是饮酒器。据《礼记·礼器》载:“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觯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
撰稿人:王戈
关键词:
兽面纹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