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螭纹编钟】
新00131532—新00131540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蟠螭纹编钟(9件),战国前期,
通高21.1厘米,宽14.6厘米,重2.57kg;通高19.8厘米,宽13.8厘米,重2.17kg;通高18.9厘米,宽12.8厘米,重1.7kg;通高16.9厘米,宽11.5厘米,重1.36kg;通高15.6厘米,宽10.8厘米,重1.12kg;通高14.3厘米,宽9.9厘米,重1.04kg;通高13.2厘米,宽8.8厘米,重0.89kg;通高11.8厘米,宽8.2厘米,重0.72kg;通高11.5厘米,宽7.8厘米,重0.64kg。
器椭圆体,尖角,桥形口,桥钮。饰36短“枚”,围以綯纹,钮、“篆”饰蟠虺纹,两“舞”饰双蟠螭纹。
此套编钟的铜胎质量上乘,造型优美,表面经过仔细的打磨加工,纹饰秀丽,是同类器物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编钟是用作宗庙祭祀与宗族宴飨时的打击乐器。使用时大小相次悬挂起来,用木槌敲击。礼乐制度中编钟的数量与悬挂方式也在贵族阶级中有分等级、定名位的作用。
通高21.1厘米,宽14.6厘米,重2.57kg;通高19.8厘米,宽13.8厘米,重2.17kg;通高18.9厘米,宽12.8厘米,重1.7kg;通高16.9厘米,宽11.5厘米,重1.36kg;通高15.6厘米,宽10.8厘米,重1.12kg;通高14.3厘米,宽9.9厘米,重1.04kg;通高13.2厘米,宽8.8厘米,重0.89kg;通高11.8厘米,宽8.2厘米,重0.72kg;通高11.5厘米,宽7.8厘米,重0.64kg。
器椭圆体,尖角,桥形口,桥钮。饰36短“枚”,围以綯纹,钮、“篆”饰蟠虺纹,两“舞”饰双蟠螭纹。
此套编钟的铜胎质量上乘,造型优美,表面经过仔细的打磨加工,纹饰秀丽,是同类器物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编钟是用作宗庙祭祀与宗族宴飨时的打击乐器。使用时大小相次悬挂起来,用木槌敲击。礼乐制度中编钟的数量与悬挂方式也在贵族阶级中有分等级、定名位的作用。
撰稿人:贾红荻
螭纹
螭,传说中的一种龙,又名螭虎龙。明式家具常用为装饰纹样。
蟠螭纹
蟠螭,即盘曲的龙,躯体较为粗壮。《文选》:“白鹿孑蜺于欂栌,蟠螭宛转而承楣。”
“枚”
钟之“钲”两边突出的乳丁称为“枚”。
“篆”
指钟身上凸的乳钉的上下间隔部分。
蟠虺纹
《国语·吴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虺小蛇大,是虺属蜥或蛇。”蟠虺纹即象许多小蛇相互缠绕在一起的图案,多作为器上的主体纹饰,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舞”
钟的共鸣箱的平顶称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