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9』贝鸮卣】
故0007744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0549』贝鸮卣,通高17.1厘米,宽14.2厘米,重1.18kg。
卣为双鸮相背而立形,盖为鸮首,两侧各出一尖喙,顶有一菌形钮,器底下有四矮蹄形足。腹部饰浮雕翼纹,颈部饰雕浮双兽首。
盖、器对铭“『0549』贝”二字。“『0549』”通箙,指箭囊。“贝”为族徽。“『0549』贝”表明器之所属“贝”是一个武官氏族。
卣为双鸮相背而立形,盖为鸮首,两侧各出一尖喙,顶有一菌形钮,器底下有四矮蹄形足。腹部饰浮雕翼纹,颈部饰雕浮双兽首。
盖、器对铭“『0549』贝”二字。“『0549』”通箙,指箭囊。“贝”为族徽。“『0549』贝”表明器之所属“贝”是一个武官氏族。
撰稿人:何林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对铭
铜器研究中的术语。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原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等。在有盖器如鼎、簋等器物上,多同时在盖和器上铸有文字内容、字数及字体完全相同的铭文,称为对铭。
明器
明器也称“冥器”、“盟器”,是中国古代为随葬而制造的器物。它包括各种礼器、日用器皿、兵器、工具等。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沿袭至明清以后。其质以陶、石、木、纸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