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夹钟清”钟
“大和·夹钟清”钟
“大和·夹钟清”钟另面
【“大和·夹钟清”钟】
新00100560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大和·夹钟清”钟,通高27.6厘米,舞广13.8厘米,舞修17厘米,鼓间14.7厘米,铣间18厘米。
  此钟属椭圆筒式乐钟。钮作相对的扁体双夔龙,龙首饰粟纹,龙身饰回纹,二龙之间有一方形小环钮。钲部周廓及篆带饰多层蟠虺纹,乳枚作螺旋式半球体,隧部以蟠虺纹组成翼形图案。钲部正中正面阴刻篆书“大和”二字,周围有明显的铲磨痕迹,显然是在原有刻铭上改刻的;背面阴刻篆书律名“夹钟清”三字。
  此钟原为宋徽宗朝所铸“大晟”编钟之一。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南下后在北宋宫廷里停止使用。两年后的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虏徽、钦二帝北去,同时劫走北宋的文物重器,其中包括“大晟”乐器。从此“大晟”乐器分散在燕京(后为金中都,今北京)、上京(金初期都城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县境)两地,劫余的一部分散落在汴京(今河南开封)。
  金人统治期间,大晟乐器仍旧使用。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乐器上的“大晟”二字皆被刮去,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重新定名为“大和”,即今日所见的 “大(太)和”款钟。“大和”二字出自金人改刻,《金史·乐志》中的相关记载与实物所见痕迹可以互相印证。
撰稿人:丁孟
关键词: 夔龙 回纹 蟠虺纹 阴刻

夔龙

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回纹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

蟠虺纹

《国语·吴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虺小蛇大,是虺属蜥或蛇。”蟠虺纹即象许多小蛇相互缠绕在一起的图案,多作为器上的主体纹饰,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