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
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
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底款
【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
故00077952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铜鼎,通高21厘米,宽15.7厘米,重2.28kg。
  此鼎为圆形,短颈,鼓腹,双立耳,四扁形兽足。器身饰花纹,以回纹、勾连纹为地,口沿下为一周对蝉纹,器腹主体纹饰为四组兽面纹,四足纹饰与造型相结合,形如上攀之龙。
器外底有阴铸篆体铭文,字口填漆。方款为“敬一主人”四字,边款环以“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肆拾器”字样。
  作为仿古彝器,此鼎融三代礼器的造型、纹饰于一体,把方鼎的四足移到圆鼎上,同时采用扁平外撇的兽体替代圆而直立的柱足或蹄足,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圆鼎三足而立的形式,完成了造型上对方鼎和圆鼎的双重模仿。纹饰的仿铸采用商周时期普遍流行的蝉纹和兽面纹,布局上也不改三代以兽面纹为主体、以蝉纹带为附属的古风
撰稿人:丁孟

潞国

指明朝晚期潞王朱常淓的封国,位于河南卫辉府。潞王朱常淓“习文翰,嗜古玩”(《卫辉府志·封爵第六·卷九》),用大量铜仿铸三代彝器,因此潞国仿古彝器的铭文序数能以肆拾计。

回纹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填漆

填彩漆,即在漆器表面阴刻出花纹后,用不同的色漆填入花纹,干后将表面磨光滑。

三代

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仿古彝器

青铜彝器即指青铜礼器。《左传·襄公十九年》臧武仲对季孙说:“……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铭其功烈,以示子孙。”晋杜预注:“彝,常也,谓钟鼎为宗庙之常器。”故后代仿制的三代时期的青铜器习称“仿古彝器”。

古风

诗体名,即古体诗,亦称“古诗”,和近体诗相对。产生年代较早,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比较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