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尊】
故00077697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宣和尊,高29厘米,口径17.4厘米,重5.4kg。
此尊属三段式筒状尊。广口,鼓腹,圈足。通体饰花纹,口沿下饰仰叶纹,颈部为垂首弓身小蚕纹,腹部和圈足饰兽面纹。器身还装饰了4条扉棱,上端齐于口沿,使器体愈显庄重。
尊内底铸大篆5行26字,释作:
唯宣和三年
正月辛丑,皇
帝考古作山尊,
『0234』于方泽,其
万年永保用。
这短短的26字,便把尊的定名、尊主、制作时间和用途都叙述清楚了。此尊为宋徽宗赵佶在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初五经考证古器物而做,是陈设在方泽坛的礼器。
此尊属三段式筒状尊。广口,鼓腹,圈足。通体饰花纹,口沿下饰仰叶纹,颈部为垂首弓身小蚕纹,腹部和圈足饰兽面纹。器身还装饰了4条扉棱,上端齐于口沿,使器体愈显庄重。
尊内底铸大篆5行26字,释作:
唯宣和三年
正月辛丑,皇
帝考古作山尊,
『0234』于方泽,其
万年永保用。
这短短的26字,便把尊的定名、尊主、制作时间和用途都叙述清楚了。此尊为宋徽宗赵佶在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初五经考证古器物而做,是陈设在方泽坛的礼器。
撰稿人:丁孟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扉棱
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装饰,一般为凸出的条状,将器物上连续的图案分割开来,后纯用于器物的装饰。
方泽
古代帝王于夏至日祭祀地祗的场所,亦称方泽坛或地坛。
『0234』
同秩。《说文》解释此字为"『0234』,爵之次弟也",即礼器排列的次序。
赵佶
赵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北宋皇帝、书画家。在位时广收历代文物、书画,极一时之盛,亲自主持翰林图画院,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能书善画,自创书法“瘦金体”。
五经
汉武帝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40 年)开始在朝廷设五经博士之官,以备咨询。当时的五经是指《易》、《书》、《诗》、《礼》、《春秋》。此时的《礼》指《仪礼》,后世改为《礼记》,《春秋》又合以《左传》。皆先秦儒家之经典,但均掺有汉儒推想成分。再经历代儒家注解发挥,都成为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理论。其讲史的内容,多出自《通鉴纲目》、《贞观政要》及本朝的《皇明祖训》等史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