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簋
荣簋
荣簋铭文
荣簋铭文拓片
【荣簋】
故00076949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荣簋,高14.8厘米,宽28.8厘米,重1kg。
  簋为浅圆腹,平沿,高圈足。四兽耳,每耳的兽头均高出口沿,并有下垂的长方形小珥,小珥近地,上面雕饰兽尾、兽足,使耳与小珥在构图上成为一个整体。腹部饰圆涡纹夔纹,夔作倒置状。圈足饰有四组兽面纹
  簋内底铸有铭文5行30字:
  唯正月甲申,荣
  格,王休赐厥臣
  父荣瓒、王祼
  贝百朋。对扬天子
  休,用作宝尊彝
  铭文大意:在正月甲申这一天,荣到了这里。他是王的叔父,同时也是朝廷中的大臣,故称其为“臣父荣”。王赏赐他一个玉勺以及王用于祭祀的贝一百串。为答谢天子的美意,荣做了这件用于祭祀的宝贵的彝器。
撰稿人:丁孟

涡纹

亦称火纹。《周礼·考工记》有“火以圜”之记载。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因此其特征是圆形的,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4到8道旋转的弧线,表示光焰的流动。在青铜器上最早的涡纹见于二里头文化期的斝腹部。从二里头文化期直至战国都可在器物上见到涡纹装饰。

夔纹

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释文:“夔,一足兽也。……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兽面纹

兽面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怪兽的面部,将其刻画在器物上所形成的纹饰称兽面纹。宋代的学者把兽面纹称为饕餮纹。

尊彝

金文中,尊是双手捧酉(盛酒器)的象形,尊彝是青铜器中祭祀礼器的共名。

在正月

指在一月。商代纪年与现代正相反,先记日,再记月,最后记年。下文的“唯王二祀”就是指“在商纣王的第二年”(学者们根据这件器的形制、花纹和铭文的内容考证,认为它应属于商代最后一王商纣王时期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