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蛇饰甗】
新00155828

文物号即馆藏文物的登记号,是每件文物唯一标识,不会重复使用。文物名称是编目人员根据文物特征进行的定名,在展示利用时,可能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或便于观众理解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与《藏品总登记账》上的名称和类别有所不同。

四蛇饰甗,高44.7厘米,宽33.7厘米,口径28.7×23.2厘米,重12.3kg。
甗分体式。甑呈长方斗形,直口附耳,口内无隔,腹高深,上部外侈,下部收敛,平底上有箅孔,甑下有榫圈,是为子口。鬲直口附耳,口内有用来插甑之榫圈的凹形母口,肩四角各饰以盘蛇,蛇上颈昂起,双眼凸于头顶处,鬲鼓腹,饰四球,分裆线连于腰际,足为蹄形。甑腹饰有三层勾连雷纹,耳饰变体重环纹,鬲腹饰蛇纹,四条盘蛇身上饰鳞纹。
春秋早期的青铜器基本上沿袭西周晚期的文饰。如重环纹、鳞纹等,都是西周晚期新出现的纹饰,不过从本器耳部纹饰来看,重环纹已开始变形,失去了中间的内环,只剩下外环。勾连雷纹曾一度在商末和周初盛行,春秋时则流行嵌有松石、金、银等物的勾连雷纹。本器所饰勾连雷纹未见镶嵌,尚处于过渡阶段。
甗分体式。甑呈长方斗形,直口附耳,口内无隔,腹高深,上部外侈,下部收敛,平底上有箅孔,甑下有榫圈,是为子口。鬲直口附耳,口内有用来插甑之榫圈的凹形母口,肩四角各饰以盘蛇,蛇上颈昂起,双眼凸于头顶处,鬲鼓腹,饰四球,分裆线连于腰际,足为蹄形。甑腹饰有三层勾连雷纹,耳饰变体重环纹,鬲腹饰蛇纹,四条盘蛇身上饰鳞纹。
春秋早期的青铜器基本上沿袭西周晚期的文饰。如重环纹、鳞纹等,都是西周晚期新出现的纹饰,不过从本器耳部纹饰来看,重环纹已开始变形,失去了中间的内环,只剩下外环。勾连雷纹曾一度在商末和周初盛行,春秋时则流行嵌有松石、金、银等物的勾连雷纹。本器所饰勾连雷纹未见镶嵌,尚处于过渡阶段。
撰稿人:李米佳
雷纹
由近似“丁”字形的线条互相勾连组成。此种纹饰盛行于晚商至周初,战国时再度流行。
鳞纹
是以龙蛇体躯上的鳞片排列而组成的纹饰,排列的方式有连续式、重叠式、并列式三种。连续式是完全相同的鳞片,按纵向交错排列,可铺开一个很大的面。重叠式的鳞纹排列方式如鱼鳞相叠,也是纵向形式。这两种鳞纹,都可作为主纹,一般饰在器物的腹部。并列式是以大小相同或大小相间的鳞片横置作带状,也有作二层横列,这类鳞纹旧称重环纹,一般饰在鼎和簋的腹上部。鳞纹盛行于西周中晚期。
重环纹
古玉器纹饰之一,由略成椭圆的内外环组成,特点是一侧为椭圆,另一侧为直角或锐角纹样。也是青铜器纹饰之一,常以环内套环的形式出现,有时可多达三重环。既可作为铜器上的主体纹饰,也可作为辅助花纹。西周晚期出现。
镶嵌
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