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艺文与书法——“古梅讲坛”第八讲
张志和:艺文与书法——“古梅讲坛”第八讲
张志和:艺文与书法——“古梅讲坛”第八讲
时间:2025-11-03

2026年9月26日上午,“古梅讲坛”举行第八讲,故宫博物院张志和研究馆员主讲“艺文与书法——以骈文与书法创作为例”。

 

I:\微信图片_2025-10-10_110236_189.jpg

主讲人张志和研究馆员

 

“古梅讲坛”由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院主办,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院、数字与信息部承办。此次讲座在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数字所演播厅)举行,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杨频研究馆员主持,院内外50余名观众参加。

 

I:\微信图片_2025-10-10_110012_620.jpg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主持人杨频介绍张志和老师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张志和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启功先生攻读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并学习和研究书法艺术。他曾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著作有《透视三国演义三大疑案》《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启功谈艺录——张志和学术笔记》。已出版书法集《当代名家书画唐诗三百首》、《张志和楷书三种》《张志和书法(六册)》《张志和楷书道德经》等10余种。2009年创作并书写的《中华颂》被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收藏展示。最近张志和又捐资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启功教育基金项目,用于北师大的启功励志奖学金和邓奎英优秀青年教师奖教金。

 

I:\微信图片_2025-10-10_110021_629.jpg

主持人杨频研究馆员

 

张志和老师的讲座围绕两个方面展开:第一部分,骈文的定义及其历代发展;第二部分,艺文与书法相结合,讲解他本人的书法作品及创作过程。

 

第一部分,骈文的定义及其发展。《汉书・艺文志》包含诸多内容,其中有“诗赋”一类。“诗赋”既是“艺文”:诗、词、歌、赋等。本场讲座主要讲的是“骈文”。“骈文”即 “骈体文”“骈俪文”,是中国古代一种以对仗工整、声律和谐、辞藻华美为核心特征的文体。它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对古代人在文学艺术中的影响和地位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写书法需创作内容,目前大部分书法是抄古代的诗词文章,所以内容和形式的结合要有新的呈现,即“艺文与书法”。骈文萌芽于先秦两汉,彼时已出现对仗、排比的语言现象,李斯《谏逐客书》对偶句子最多,是骈文之初祖。汉代出现了专业文人,如:宋玉、司马相如、贾谊、邹阳、枚乘、路温舒等。宋玉《对楚王问》《风赋》用辞赋之骈俪以为文,今日所讲“雄风”即来源于此。《汉书・艺文志》收录司马相如的赋 29 篇。流传至今的,有《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等 6 篇左右,现存很多成语源于此,另有残句若干。至东汉,“赋”逐渐骈俪化,文章多堆砌华丽词汇。班固《北伐赋》、张衡《七谏》骈体化程度极高。三国时期,骈体文形成——赋的骈化。出现了“三曹七子”,称之为“建安文学”,即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他们创作了很多现实主义文章、诗词。文章中出现很多后来常见的对仗句。西晋时期,出现著名的文学家“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三张”是张华、张载、张亢;“两陆”是陆机和陆云;“两潘”是潘安和潘尼;“一左”是左思。左思的文学成就最高,他写了《三都赋》,洛阳城的人为了买纸抄他的文章,导致纸涨价,也就是“洛阳纸贵”。南北朝时期,骈文走向鼎盛,彼时,文学家对文学的特性及创作规律的认识更为清晰深刻,诗文创作愈发遵循声律,讲究四声的变化。声律对骈文创作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汉赋未完全讲究平仄、声律和对偶句子,但有很多富有特色的地方,被称为古赋。南北朝以后,赋变成了骈体赋,即通篇讲究声律。唐初才把诗的格律固定下来,即今天所讲的近体诗、格律诗,包括平仄、押韵等。骈文的声调和谐的问题从南北朝到宋齐时期开始有讲究。“四六骈文,雕琢字句,文采绮丽,缉事比类,非对不发。”藻饰、用典、对偶、声韵已成为骈文的极致追求。梁陈时期,骈文多流于形式,但徐陵、庾信创造了新高度。南朝的徐陵以说理取胜;北朝的庾信以言情见长。庾信骈文成就更高,成为历代骈文的典型,如《小园赋》《哀江南赋》《三月三日桃花园马射赋》。至此,汉代古赋逐渐演变为骈赋。隋朝,隋文帝杨坚反对浮华文风,把文表华艳的泗州刺史马幼之治罪。李谔《上隋高帝革文华书》,批判骈体文的华艳文风,但用的仍是骈文写法,一时传为笑谈。初唐四杰“王、杨、卢、骆”改变文风,使骈体文显得刚建清新——“气凌云汉,字挟风霜”。初唐骈文盛行(骈四俪六),中唐以后,古文运动兴起,“唐宋散文八大家”但骈文随时代变化发展而未衰,宋代苏轼、欧阳修仍写散体赋如《赤壁赋》《秋声赋》。范仲淹《岳阳楼记》亦有骈文色彩。骈体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绵延不衰,至清代汪中有被称为辞赋大家,代表作有《哀盐船文》。

 

第二部分,展示并讲解其本人的书法作品及创作过程,如:教材字帖、《光明日报》开辟的“百城赋”专栏作品、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收藏作品《中华颂》以及其他《禹州赋》《西霞院记》、彭祖阁牌匾及对联等。

 

张志和《西霞院记》刻石

 

张志和书法《西霞院记》局部

 

最后,主持人杨频进行总结。本场讲座传达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信息,同时,也透露出很多感人细节。张志和老师撰写的对联和长篇大赋,显示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书法造诣。 聆听讲座可以体会到他师从启功先生获得的多方面滋养,包括学问、道德、做人等,这是师承的结晶,更是文化的赓续。

 

讲座互动环节,观众就“‘为’字写法的得势与不得势”“书法初学者应该注意的要点”“书法初学者是否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先学诗词”“中国汉字发展史的相关书籍”等问题,与张志和老师进行了热烈深入的交流。

 

撰文:李延彦

拍摄:数字与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