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暨中国明清史学术研讨会” 在京举办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暨中国明清史学术研讨会” 在京举办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暨中国明清史学术研讨会” 在京举办
时间:2025-10-24

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暨中国明清史学术研讨会” 在北京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故宫博物馆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六家在京顶级明清史学术机构,由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赞助。会议收到会议论文近200篇,内容涵盖了明清史、明清宫廷典藏文物与建筑等多个论题。会议共邀请了约200位学者参会,这些学者分属于海内外63所高等院校、21家科研院所、11家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博单位,还有7家出版、传媒等机构,涵盖了台湾在内的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的学者,海外学者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是近年明清史学界规模最大,涵盖研究领域最广的一次学术盛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暨中国明清史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现场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不仅拥有20余万平方米的古建筑,还收藏有190余万件珍贵文物,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建院百年以来,故宫博物院始终以守护与阐释中华文明为己任,从文物典藏到学术研究,从展览教育到国际交流,不断拓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阐释传播的新路径。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以“学术故宫”建设为引领,系统构建了以平台、项目、人才三位一体的学术发展体系,推动学术研究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传承的核心动力。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既是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文明互鉴与文化创新的重要平台,承载着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时代使命。

 

21日上午,在故宫博物院报告厅举办大会开幕式。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李国强,中国人民大学副书记、副校长王易,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马大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王金龙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李小城,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本次会议的组委会副主任朱诚如教授等专家学者也共同与会,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主持开幕式。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在致欢迎辞中,指出在故宫博物院百年华诞与开启新百年征程的重要历史时刻,本次研讨会承载着交流学术、共谋发展的时代使命。他强调,百年来故宫从皇家禁苑转变为人民的博物馆,不仅是空间的开放,更是文明传承的深刻变革。期待与会学者通过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共同推动明清史研究与故宫学建设,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李国强在致辞中表示,推动明清史研究行稳致远,是时代赋予明清史研究者的崇高使命,需要海内外史学界同仁同向发力,同舟共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易在致辞中表示期望进一步深入推进与故宫博物院的全面合作。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马大正强调历史是一座永不关闭的宝库,我们都是宝库的守护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王金龙表示,作为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保管者、传承者,要携手同心,将文物保管好、研究好、利用好,更好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大会开、闭幕式上,共有12位学者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其中朱诚如教授《康雍乾三朝国家治理历史的评价》的主题报告,以对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鼎盛时期的深刻分析和客观评价,为本次会议的学术研讨拉开序幕。台湾宝吉祥文史教育研究院院长冯明珠评价了故宫博物院以校注《清史稿》完成国民政府易代修史的文化承续与政治意涵。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以物质、制度、精神三重维度为切入点,揭示了澳门作为中西文化“双向桥梁”的独特价值。法国法兰西科学院人文与政治科学学院院士巴斯蒂(BASTID-BRUGUIERE Marianne)报告了她对李石曾关于1925年创立故宫博物院的构想及其思想渊源的分析。

 

21日下午、22日上午,与会学者在6个分会场进行了分组讨论,内容涉及明清两代的政治、经济、民族、思想、文教、社会、人物、地理、古籍、档案,以及宫廷器物、书法、碑帖、绘画、建筑的历史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学者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认真分析阐述,交流热烈、新见迭出,展现了明清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22日下午的闭幕式上,六个分会场专家代表对分会场研讨情况作了总结分享。

 

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任万平在闭幕式致辞中总结道,本次会议议题兼具宏观与微观研究,部分研究涉及到对历史中国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历程、文化内涵、历史意义与社会影响的关注和探讨,同时突破了明史、清史学术会议的时间断线,突出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任万平表示,新时代的明清史研究,需要持续构建明清史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做出扎实的历史研究,进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紫禁城的红墙黄瓦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而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开展的明清史学术研究则让这段历史更加鲜活而深刻。随着“学术故宫”理念的深入实践,这座百年博物院将继续以更为开放、多元的姿态,搭建起国内外明清史研究的学术桥梁。共同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