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双瓦雀行书案——以午门国子文脉展中的家具陈设为例”
【故宫学人讲故宫】第四期第二讲

时间:2023-04-12

故宫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宫城,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是华夏文明的缩影,是文化昌盛的镃基。建筑1050座,房屋8750间,藏品186万余件套,每一件藏品,每个建筑构件,甚至一草一木,无不闪烁着熠熠的文明之光,无不承载着深厚而广博的文化之脉。它又是一座博物馆,还是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地,更是一所学术研究重镇。


故宫研究院学术讲坛推出“故宫学人讲故宫”系列,故宫学人将多年的研究成果,付诸于传播,从“物”出发,致广大而尽精微,讲好故宫故事,讲好故宫文化。感知精美文物,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奥妙。



2023年3月29日下午,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黄剑老师作题为“双双瓦雀行书案——以午门国子文脉展中的家具陈设为例”专题讲座。这是“故宫学人讲故宫”系列讲座第四期第二讲。黄剑老师,1979年生,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硕士。2002年进入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工作,一直从事院藏古代家具文物的保管、鉴定和研究。代表性论文有《清代宫廷屏风概述》、《清宫杂项买办库票中所载洋漆家具用料解析》、《乾隆朝造办处随围档案解析》、《乾隆朝宫廷花梨木用量研究》等。


讲座由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周京南研究馆员主持。讲座伊始,主持人介绍了主讲人的基本情况,称黄剑老师参与了完成了故宫文物七年整理、核对以及对故宫馆藏家具文物大系的出版等专业工作,熟悉院藏家具文物情况。并参与筹办了多次国内外和境内外的各种展览。


讲座由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和一汽红旗联合主办,故宫博物院研究室承办。院内外听众在建福宫敬胜斋聆听了本场讲座。


讲座嘉宾黄剑老师


本次讲座黄剑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讲座题目的缘起;接着,梳理了中国家具发展的历史,然后,介绍了家具的品类;最后,结合“国子文脉”展,带领大家从材质、工艺、造型、陈设等方面领略中国传统家具之美。


讲座伊始,黄剑老师简单介绍了讲座题目缘起:讲座副标题——以午门国子文脉展中的家具陈设为例,大家可猜想到,应该是一个以书房为主题的原状陈设。“国子文脉”展以书法作品为主,有一条完整的脉络来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是国子文脉。书房的陈设场景只有两处,空间非常有限,家具的数量也非常有限。决定要做一个书房的原状陈设的时候,不由想到了宋代叶采的《暮春即事》,也就是讲座的题目“双双瓦雀行书案”。这首诗清楚地把当时文人书房的趣味写得淋漓尽致。黄老师从文震孟的扇面讲起,联系到文震孟的弟弟文震亨及其著作《长物志》,逐渐展开涉及家具陈设、布置的方法与原则。通过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数量来展示家具发展的脉络,希望借助本次讲座,也能让大家从每一个品类了解到中国家具发展的历史。


接着,黄老师给大家梳理了中国家具发展的历史,以此了解家具发展的脉络,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家具。家具的发展历史与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石器时代,人们穴居野处,无所谓家具。夏商时期,考古发掘没有发现家具实物。西周时期,有大量青铜器出现,虽然没有家具实物,但是可以通过相似的铜器的品类,推测当时家具存在的状态。东周尤其是战国时期,考古发掘,已经有一些家具实物出现。当时家具发展已经是相当的完善,工艺结构,装饰的手法,让人赞叹。当时以跪坐为主,相应的,家具都比较低。家具的发展经历了战国时期,一直到两汉,乃至后来的隋唐这一长漫长的阶段,都是以屈膝跪坐为主。这时候的家具,也是以矮型为主。两汉对宫廷器物装饰风格的影响深远,装饰风格深受楚地影响,楚文化那种想象的力量,还有装饰纹样汪洋四肆的感觉,始终留在汉代的器物上,并且一直影响到后来宫廷器物的装饰风格。隋唐时期,很多北方的元素,包括少数民族的元素进入到装饰纹样中,更重要的是,隋唐时期生活习惯的一个巨大改变——开始从屈膝跪坐开始转向垂足而坐。五代是一个过渡阶段,开始以高型坐具为主。宋元之后,高型家具就成为了中国古代家具的主体。明清是高型家具最后发展的一个完善的阶段,也是中国历史上传统家具发展的两个高峰。


家具由矮型逐渐向高型发展,矮型没有退出家具的品类,它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中国家具发展以漆家具为主,我们大家熟悉的硬木家具,像紫檀家具、黄花梨家具,是在明代中后期才开始进入家具品类之中,成为一个主要的品种。


在发展过程中,家具受到了气候的影响。竺可桢先生对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做了一个研究。家具由矮型到高型的过渡时期正好是处在气温从高向低的变化时期,北宋一直到清代,是处在一个低温的时期,这可能也是对高型家具成为家具的主流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随后,黄剑老师以河南信阳长台关土木出土的漆木家具、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M1墓室西壁南部宴乐图摹本、M1墓室西壁南部人物图摹本、山东嘉祥英山一号隋墓墓室壁画、河北宣化纪年唐墓张庆宗墓室东南壁、韩熙载夜宴图、河北平山县两岔宋墓彩绘壁画、河南登封黑山沟宋代壁画墓、山西兴县红峪村墓壁画等图版为例,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家具的历史发展变化。


讲座现场


然后,黄剑老师介绍了传统家具的五大品类:坐具、承具、庋具、卧具和屏具。


(一)坐具

从根本上分成两大类:有靠背的和没有靠背的。有靠背的,称之为椅,没有靠背的,叫做杌。椅,也可细分成两类,有扶手的是扶手椅,没有扶手的叫做靠背椅。杌,可以从腿足来分别,有腿的,有明显四条腿的,叫做凳。没有的,例如弧形板壁,像鼓的鼓壁一样的结构,我们称之为墩。坐具是与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一种家具,使用它的人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等级带到了坐具之中。宝座是等级最高的座椅。其次是交椅和圈椅,接下来是扶手椅、靠背椅,杌凳墩等级最低。


宝座是很特殊的坐具,它没有固定的形态,但是它有一个特点,即:尺寸和装饰要远超寻常的坐具。例如:太和殿的宝座。宝座,皇帝使用的,至尊之位,基本上是指皇帝来使用的座具。


在民间,等级最高的坐具是交椅,交椅本身从交杌发展而来,交杌就是大家俗称的马扎。交椅也是一种出行使用的家具,可以把它折叠起来,然后由仆人扛着,跟主人一块到处出游、赏花,便于携带。交椅进入室内后,不需要移动的功能,那么座面之下就变成了固定的四条腿,这就是圈椅。这两种椅子,是室内家具,坐具中等级最高的。


扶手椅是仅次于圈椅和交椅的坐具,其中最出名的也是大家可能最熟悉的明式的扶手椅,它的搭脑(上面横的一块儿木头叫做搭脑)在立柱两端出头,扶手也出头,叫四出头官帽椅。明式家具造型合理,符合人体工程曲线,s型的背板非常优美。如果我们把搭脑上的这个出头和扶手的出头去掉,那么就成为扶手椅中另一种经典造型——南官帽椅。此外,黄老师还讲解了明式的玫瑰椅。玫瑰椅,不同之处在于,四出头官帽椅、南官帽椅,一般是单独使用或者最多两件一块用。玫瑰椅的高度刚好比窗台的高度略微低一点,靠窗摆放,一般会摆放四把或者六把,亦或更多的一些数量,它是用来招待客人使用的,所以它的等级,要比高背扶手椅低一些。


灯挂式靠背椅,从前面看到的晚唐墓葬中的砖雕椅子起,造型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具体的装饰和材质有改变。灯挂椅如果把搭脑两端收进,去掉以后,就是一统碑式的靠背椅,这是靠背椅中的另一种经典形象。


交杌,历史悠久,出自西域,是外出时候便于携行的家具。在室内,更常见的是凳。凳有四条腿。墩是从鼓的造型中吸取了灵感而成长成型的一种坐具,也叫做绣墩。绣墩的发展,基本上是从矮胖发展到高瘦。


(二)承具

与坐具配套非常紧密。桌、案、几都是承具。桌,根据有无束腰,可以分为两大类。案,依据有没有翘头,分为平头案,翘头案,还有一种特殊的——架几案。几,有两种,一种是竖长型,一种横长型。


桌,一般是以方桌为最经典的造型,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种桌子。在桌面和牙条之间向里收进的部位被称为束腰,它是从过去佛教的莲台变化而来,成为家具上一种兼有装饰作用的结构性部件。束腰都通常都比较窄,它这个结构的强度是不足的,当时古代的工匠,就想到了直接增加一根枨子来加强整个桌子的强度。枨子直接从腿的里侧45度角采取三弯的形式,直接钉在桌面底下,保证桌子在抬拉的时候不会因为用力不均而被拆散。若不采用这种霸王枨的方式,像这种窄缩腰的桌子很容易散架。桌子若不用束腰,加宽牙板儿,然后上漆,也可以保持家具稳固结实。


案,从外形上,可以通过有没有翘头来区别平头案,翘头案。从结构上来区分,案子只有两大类:一种是夹头榫,一种是插肩榫。夹头榫,就是牙条和腿之间有一个高度差,它要插到这个腿上部之间的空隙之内。插肩榫,是把腿和牙条之间做平,方便装饰。这两种结构是案类家具最主要的形式,也是它和桌子最主要的区别。架几案出现的相对晚一些,可能在清初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它的特点是两侧有两个小的高几,上面是一块独立的板面。这样一来,架几案的尺寸要比一般的平头案、翘头案更大,架几案可以增加,这样案子可以达到更长,方便陈设一些比较大的器物。


几,有两种,一种是竖长型的几,一般是以方几和圆几为主。还有一种就是类似桌子、案子那样的横长型,最显著的特点是采用了板足。这种东西也称之为几,但是这两类几的造型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家具是有一个从矮型到高型过渡的阶段,但是矮型并没有消失,它变成了炕上家具的一个主要品种。


随后,黄剑老师还详细讲解了这些承具的用途、摆放等。


(三)庋具

庋具,就是存储用具,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即柜、架、格、箱,它们的功能交叉组合,成为柜架、柜格、架格。箱,有两种:掀盖式(插盖式)和罩盖式。


柜,是指一种密封结构的存储用具,特别是它正面对开那两个门——这是柜的标准形式。


架,是完全开敞的结构为主,层板是通长的平行结构。它的四面可以是全开,也可以是三面开,或者是两边,也可以都堵上。但是没有门——这是它和柜的最大区别。


格,和架子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层板的变化,它的格孔是多样的,不再是单一的平行的层板。这是格的一个标准的形式。


以上,是最基本的三种庋具,把它排列组合起来,柜子和架子组合起来就是柜架,存储展示两不误。格和柜子组合在一起,就是柜格。架子和格组成在一起,就是架格。


箱,是比较传统的一种存储用具,大体上最常见的两种,一种掀盖的,后面带合页,可以把盖子直接打开,里面存放东西,另一种是罩盖式的,整个的一个罩子罩在这个底座上面,如果把罩子取开,里面是真正的那些箱子。箱子也可以和柜子的功能组合起来,这就是最为经典的官皮箱的造型,上边是掀盖式的箱子,正面开了门,还装了抽屉,把便携实用融汇在一件器物之上。


(四)卧具

卧具分为两种,床和榻,床又分为罗汉床和架子床。黄老师通过明洪武时期墓葬出土的罗汉床、槐荫消夏图册等,仔细讲解了罗汉床、架子床和榻的形制区别及功能用途。


(五)屏具

屏风在民间宫廷比较常见,特别是在宫廷里。屏风的品类非常齐全,它有四种:座屏,插屏,围屏,还有挂屏。座屏和插屏结构上特点是它有一个底座。围屏和挂屏是没有底座的。


黄剑老师仔细讲解了不同屏风的结构、工艺、用途,区分它们的不同,并总结它们的特点:座屏、围屏,插屏和挂屏。前两者可以单独陈设作品,一般是会和宝座来配合,来表示这个陈设位置中只有最尊贵的人才能坐在座屏的前面。那围屏的功能也支持,一般都是单个使用,没有成对制作的。插屏、挂屏就不同了,它们一般都是成对使用,成对制作。


仇英临萧照高宗瑞应图卷局部


最后,黄剑老师结合“国子文脉”展,从布展家具的选择、场景布局、布展理念等,带领大家从材质、工艺、造型、陈设诸多方面,领略中国传统家具之美。


“国子文脉”展中的书房场景之一


黄剑老师报告完成后,主持人周京南研究馆员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和点评。主持人评价黄剑老师做了一场非常精彩的讲座,提纲挈领地梳理了中国历史发展中家具发展的脉络:从席地跪坐到垂足而坐。每一件家具的背后都有它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深刻的历史发展原因。黄剑老师参加“国子文脉”的筹展工作,把多年来的家具研究心得通过展览展示出来。书房是中国传统文人雅士躲进小楼成一统追求精神快乐,一个独立的乐园。书房的家具布置很讲究,也很深邃的。文人雅士讲究的是无欲无求新路径,云淡风轻真君子,在书房里布置家具,布置什么样家具,怎么摆设,那么就成了我们面对的一个问题。“国子文脉”展览对书房的展示以明式家具为主。明式家具最大的特点是“简”,造型简洁,装饰无多,把文人雅士的精神境界表现出来。黄老师通过展览,把自己对明式家具的理解非常完美地诠释在“国子文脉”的书房布展。


“国子文脉”展中的书房场景之二


在互动环节,有听众提问黄花梨是产自哪里?世界上哪些国家有这种好的木头适合做家具?有些人说其实北方的家具跟南方的家具是不一样的,因为南方比较潮湿,可以说一下哪些木头适合北方,哪些木头适合南方吗?黄剑老师逐条解答:首先,关于黄花梨的产地,黄花梨家具的主要产地有两个。国内以海南岛为主,当时在五指山、黎母山出产黄花梨,在清代和明代开采黄花梨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当时黄花梨长在深山区,深山区都是少数民族,包括黎族在里面居住,当时是由土司来统治的,交流有很大的困难,而且当时的交通也非常的不发达,运费高昂,这也是黄花梨价值的一个部分。国外的话,在越南,缅甸都有相似的花梨,一般在史书上称之为番花梨。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有海黄,也有越黄,实际上越黄是一个泛称。越黄,是指整个东南亚地区都有出产类似的木材。他们在植物学分类上是一个种属地。有些人觉得可以靠视觉来区别,实际上有相当大的难度。黄花梨只要是一个属的,应该是没有太大的区别。以海南岛产的为例,因为产地的自然情况不同,例如海南岛西部的和海南岛东部的黄花梨,有的显得有油性,有的会比较干一些,它会有这样一些微小的区别,这个需要不断的看东西,然后深入现场到林区考察,积累个人经验,才能从中判断,这是相对来说比较难的一点。其次,至于北方什么木材适合制作家具。家具制作的木材,首先要干透,北方天气较干,且冬天取暖靠生炉子或暖气,如果不干透的话,容易开裂。如果家具从南方做好运过来,虽然它可能是用烘箱直接把木材烤干,但实际上它运到北方来,时间长了,还是会开裂,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如果用北方土产那些木材来做,可能会相对好一些,但是材料就不像南方那么精细,那么名贵。这需要来权衡一下,到底是选择材料的名贵呢?还是承担以后会开裂的风险?这是无可避免的,因为木材本身的特性就是这样,有得就有失。


有听众请教,对于家具鉴赏方面,例如,鉴赏的标准,有没有心得可以分享一下?比如怎么样去看待一个家具?从哪些角度去鉴赏它?老师们回复道:家具鉴赏实际上与个人审美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取向,都有自己的喜好,要学会欣赏它美的部分。每个家具都有成功的点,也有不成功的点。要学会找到他们成功的地方,不要总是看到设计的不足,比如说,明式家具简洁是它的优点,但是清式家具也有它的经典之处。它体现的是雕工,体现的是仁义。那么,明代呢?体现的就是天宫和仁义的汇合,看你怎样选择,尤其在搭配的时候,比如说,这个家具发展到最后的这个阶段,实际上实用性和装饰性,包括实用性以外的功能,反而成为要考量的第一个目标。例如,像太和殿那样场合,放明式家具,就不合适。所有的家具陈设是室内的一个部分,它要配合这个建筑的功能。还有对于这个室内陈设的定位是什么?包括书房。可以设计一个主题,书房是以竹为主题的,那可以通过在家具上标示竹叶或者配合与竹相关的书画作品来达成意图。比如说,要做出一个轻快的住房是什么样子,那可能就不会选择这样的明式家具来装饰。这完全是因人而异的。如果确定一个标准呢,反而是非常僵化的一个选择,不利于更好地认识中国的传统家具,所以看到传统家具的时候,要去寻找它美的地方,去寻找他设计上的巧妙之处,学会理解他,自然会爱上传统的家具。


有观众提问:瓦当与家具一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一些事物,但是中国的瓦当,在秦汉六朝之后,因为去流水化生产,到明清的时候,相对来说达到了一个低谷,而中国古典的家具在明清的时候却达到一个顶峰,请问您觉得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您是如何看待这两者之间,它们这种境遇产生的原因的呢?黄老师认为,产量与走进低谷没有关系,主要是因为家具生产。实际上到晚期的时候,放弃明代那种侧脚带曲线那种造型改而使用那种直线那种为主,包括那个转角部分使用直角,降低了制作的难度。当时木匠如果出师的话,最基本的一项作业是要做一个方凳,就是说要做出侧脚,要收收这个角度的拿捏,非常考验手艺。如果全部取直,就降低了制作难度。要达到更高的水平,只能通过雕刻雕饰,当时木工是有分工的。可能有的人是负责做整个框架,做雕饰的是另一人,比如,细木工雕花木匠来做这个雕花,那么他就把那个工作交给雕花木匠来做。大量生产导致它走向低谷,这没有必然的联系。那些红木的扶手椅,常见的后面嵌一块大理石那种,就是批量生产的。走的简化的路线,就是为了批量生产,可以让更多的人使用。不一定说量大了,就是走向低谷,量大了反而也是走向高峰,但是不一定是精品。


此外,现场观众还就传统家具的人体工程力学、中西家具相互影响等进行了交流,气氛热烈,获益匪浅。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