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腹有诗书气自华:宋代诗词自然书写的“书卷气”
——故宫研究院学术讲坛第八十五讲

时间:2021-06-18

  2021年6月11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鸣教授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书店作题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宋代诗词自然书写的‘书卷气’”的讲座。讲座由研究室主任王子林主持。此次讲座由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研究室承办。故宫博物院相关部门同仁及院外听众聆听了此次讲座。


 

王子林主任主持

 

张鸣教授演讲


  张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目前主要关注“思想文化视域中的宋诗发展演变”、“词曲与音乐歌舞文化的关系”、“古代文人生活方式与文学的关系”等方面。著有《宋诗选》《诚斋体与理学》《宋诗活法论与理学关系初探》《从“白体”到“西昆体”》《人和心尽见,天与意相连》、《即物即理,即境即心》《王安石与释氏的因缘及有关诗歌臆解》等。


  何为“书卷气”?为什么它会成为宋代诗词的一种独特的特质?其时代背景和成因是什么?“书卷”的因素又是如何在宋代诗词中体现出来的?在为期两个小时的精彩讲座中,张鸣教授带领大家走进充满“书卷气”的宋代诗词的世界。


  在讲座伊始,张鸣教授首先对“自然书写”和“书卷气”两个概念作出解释,指出:“自然书写”指的是诗人将观照“自然”所获得的诗意感受用诗歌的形式加以表现,形成作品的完整过程。宋代诗词的“自然书写”中,以山水自然和自然物象为主题的作品,比如山水诗、咏物诗,从道理上讲,离“书卷”最远,但这一类诗歌也有许多“书卷气”十足的作品,追究原因非常有意思。在这里,张鸣教授列举了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作品,认为这些诗歌的比喻来自抽象知识,表达了对于审美问题的哲理认识,这样的诗,无论写作还是阅读理解,都需要相应的书本知识和文化修养。这就是一首富于“书卷气”的诗歌。


  而“书卷气”的说法出自钱锺书《宋诗选注》王安石小传。“浓厚的书卷气”是钱先生对宋诗的一大评价。钱钟书先生说的“书卷气”主要是指的诗中多用书本成语典故,这只是形迹上的表现。诗歌的“书卷气”主要应该是一种在书本依托下的特殊气质,是诗人从书本阅读加生活体验培养出来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是在书本知识的熏陶下,在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特殊审美趣味;是经过长期阅读修炼的体现生活趣味和人格境界的内在气质;是一种情感节制的理性态度;是一种在书本文化的熏陶中积淀的雅致。


  张鸣教授继而阐释了宋代诗词“书卷气”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成因:宋王朝实行崇文国策,重视文治教化。教育事业发展,印刷技术进步,读书条件的极大改善丰富了诗人和读者的知识储备,书本的文化资源更多地融入了文学创作,文学的审美形态也相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宋人文集中不乏关于读书兴趣和追求的表达,如蓝奎诗:“懒思身外无穷事,愿读人间未见书。”黄庭坚评苏轼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等等。

 

宋 黄庭坚《花气薰人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


  张鸣教授将“书卷”在宋代诗词“自然书写”中扮演的角色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书卷”带来的新视角和新感悟。张鸣教授以王安石《杏花》为例,指出诗用张丽华投井故事形容水中杏花倒影,以诗人的想象对这个历史故事作了符合审美需要的曲解和改造。不仅跨越了自然和人文的区隔,而且跨越了历史和现实的界限。正如王安石所言:“诗家病使事太多,盖取其与题合者类之,如此乃是编事,虽工何益?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情态毕出,则用事虽多,亦何所妨?”该诗正体现了“自出己意,借事以相发明”的特点,而且确实也有“情态毕出”的效果。读这样的诗,首先得了解书本典故的原貌,还得根据诗句的描写体会诗人的联想,分析诗人曲解改造典故的用意。


  二是在思维方式的层面影响诗歌的总体构想。宋代读书最多的诗人,公认是苏轼和黄庭坚。苏轼和黄庭坚的诗歌,不仅会有“书卷”带来的新视角和新感悟,还有一些描写自然物的作品,感受来源于自然和生活,但在总体构思上往往要从“书卷”找灵感。在这里,张鸣教授列举了黄庭坚《观王主簿家酴醾》《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睡鸭》及苏轼《杜沂游武昌以酴醿花菩萨泉见饷二首》其一等诗。


  三是为自然书写提供审美参照和表现手段。张鸣教授以辛弃疾《沁园春》(叠嶂西驰)位列,认为这首词写山,利用书本历史故事和人物作为具体形容刻画的手段,而且还以形容文章审美风格的抽象概念作为形容山峰精神面貌的参照,同时也借以传达了词人自己的审美感觉。这样的写法,创造性地利用了书本的知识,同样是集中体现“书卷气”的典型作品。


  最后,张鸣教授指出,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中,自然书写从一开始就有人文化的倾向,从早期诗歌中自然物的“比兴”意义,到以自然物为表现对象的山水诗、咏物诗,也有言理、寄托或寓意的传统。而宋代诗词的自然书写,“书卷”知识以各种方式大量介入,更为这一传统增加了新的发展动力。因此,“书卷气”就可以看作体现宋代诗歌的时代精神的新命题。


  王子林主任总结说,宋代诗词对我们每一个人都产生着影响,并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和生命里。宋代是一个文化昌明的时代,也是一个读书的时代。张鸣老师的讲座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诗词,给解读宋代诗词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使我们感受到了诗的奇妙和诗人的别出心裁。张老师以其深厚的文献功力给我们解读了宋代诗词的“书卷气”,了解了很多诗词背后的历史和典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讲座结束后,听众就宋诗中“俗俚入诗”与“书卷气”的关系及辛弃疾词中“书卷气”等问题向张鸣教授请教,张鸣教授解答说,对诗中是否用俗语,不能简单地进行高下之分,雅和俗之间的关系,宋人有两个说法,一是以俗为雅,把俗的东西改造为雅的东西。一是对雅和俗的主观认识,“以法眼观,则无俗不真;以世眼观,则无真不俗”,雅和俗是相对的,是出于主观判断,并可以互相转化。辛弃疾词中很多语句并未直接掉书袋,但他的眼光、境界还是由较高的文化修养产生,他的很多词作直白的语言与词这一体裁要求通俗明白的功能有关。


 

听众提问

 

讲座现场

问题反馈
图书馆

图书馆

视听馆

视听馆

故宫旗舰店

故宫旗舰店

全景故宫

全景故宫

v故宫

v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