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新开放西部断虹桥至慈宁宫区域
故宫博物院新开放西部断虹桥至慈宁宫区域
故宫博物院新开放西部断虹桥至慈宁宫区域
时间:2016-10-19

    2016年9月29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新开放西部断虹桥慈宁宫区域,将两处之间的南北向通道打开,进一步扩大了开放面积,使观众能够在参观休憩、游赏古迹的同时,更多领略到皇家宫殿的神秘精彩,体验到参观行程的丰富多样。
    在新开放的参观区域内,不仅有断虹桥和十八槐古迹是首次向公众开放,同时区域内的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的VR演播厅也将面向有组织的学生团体预约观看,目前相关方案正在制定过程中,此外神秘的故宫冰窖也将开辟为观众服务区,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准备工作,将择期开放。
    伴随以此次开放为首的一系列本年度开放新举措,故宫的开放面积将在今年年底前达到76%,较去年同比增长11%。

断虹桥、十八槐赏古迹
    断虹桥,位于熙和门外迤北,武英殿东之石桥,年代为明初或元代,尚未定论。此桥之名,明清未见记载,断虹桥为后来之俗称。也有学者认为,断虹桥为紫禁城的前身——元大内的金水桥,原有三座,明代拆二留一,故称断虹桥。桥南北向,桥面为汉白玉巨石铺砌,桥两侧石栏板浮雕有穿花龙图案,望柱为石狮,神态各异,宛然如生。此桥用料之考究,装饰之华丽,雕刻之精美,为内金水河诸桥之冠。那只有名的造型奇特,一边手抚下腹一边抓耳挠腮的石狮子正是坐落于断虹桥栏之上。
    十八槐,位于断虹桥桥北,为18棵高大古槐,意境幽深,素有“十八棵槐”之称。最粗的树干周长达4.7米,树高最高达21米,最大树冠覆地半亩。槐树是古人十分重视的一个树种,植于宫中的谓之宫槐。王维诗《宫槐陌》中便有“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的诗句。

学生团体可预约观看故宫VR
    位于新开放区域内的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简称“数字所”)成立于2003年,应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保护、研究和展示故宫文化遗产,利用三维扫描、数码摄影、三维建模等数字化手段,采集、加工、存储古建筑和其他文物数据,建立故宫文物的三维数据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及其他数字技术,立体再现文化遗产的原貌,全方位推进数字技术在故宫博物院的综合应用。
    在对故宫文化遗产的展示方面,截至目前数字所已制作完成了《紫禁城•天子的宫殿》《三大殿》《养心殿》《倦勤斋》《灵沼轩》《角楼》共6部虚拟现实节目,位于数字所内的虚拟现实演播厅每场可容纳数十人观看,节目还多次随故宫展览赴海外展映。
    为做好故宫博物院西路深度开放工作,向社会公众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参观内容和体验,数字所VR演播厅将面向有组织的学生试行团体预约开放,目前相关方案正在制定过程中。

冰窖将成为观众服务区
    故宫的冰窖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4座,为清宫藏冰之处。位于故宫隆宗门外面路西,呈南北走向,为半地下拱券式窑洞式建筑。每座冰窖东西宽约6米,南北长约11米,窖底下沉地面以下约1.5米,存冰5000余块。地面用条石铺成,四壁则先砌条石,后砌灰砖形成券顶,两端开有拱门
    冰窖区域将作为故宫西部区域的观众服务区开放,在充分尊重古建筑现存状况的前提下,结合冰窖的建筑特色进行完全可逆的环境改造提升,让观众在休息和享受优质服务的同时,对古代宫廷的避暑方法和冰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整个区域预计可以同时容纳观众近300名,冰窖之外墙下还设有一条露天长廊,提供了更多休息空间。苍松下、红墙边,享受一段故宫独有的清幽静谧。

年内开放面积扩大至76%
    每年络绎不绝的观众给故宫博物院的保护与开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就如何疏导超量观众流、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参观环境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丰富实践,扩大开放、增设展览、预约售票、主题免费日等种种措施不断出台,故宫博物院努力通过内部挖潜,加强对观众的疏导,提供更多富有特色的参观路线,在保证观众和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给观众提供舒适的参观体验。2014年故宫的开放面积已经占到总区域的52%,2015年开放面积达到65%,2016年的目标是76%。越来越多的庭院和建筑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为观众提供了除“中轴线”传统参观路线以外更多的选择。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 80%来故宫参观的观众都是只看中轴线,今年我们要打开更多通道,用新开放的展厅和更有意思的展览,分散疏导客流。让观众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明清皇家文化。到2020年,故宫博物院将实现“红墙内无办公区”,把红墙以内整体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陈列展览、接待服务、观众参观的空间。届时,故宫博物院对公众的开放面积将达到总面积的80%。”


附件:关于故宫冰窖
    “广厦无烦暑,精盘贮碎冰;凉逾箑脯扇,色似玉壶凝。”这是乾隆皇帝对夏日用冰的赞誉,可见皇家对冰的喜爱。旧时夏日用冰,基本上都取自冰窖,自周朝开始直至近代,这种方法几乎一脉相传,冰窖也就成了历代宫中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清代时,冰窖分为官窖、府窖和民窖三种,紫禁城的这处冰窖便是当时北京城内的4处官窖之一。地点位于外朝西路隆宗门外,共有南北方向连续4座,为半地下拱券式建筑,每座东西宽约6米,南北长11米有余,窖底下沉地面以下约1.5米,地面用条石铺砌,四壁则是先砌条石,然后再砌城砖拱起形成券顶,两端开有拱门。
    据史料记载,旧时每逢立冬过后,筒子河就要涮河净水,先把水草杂物等清除掉,再把浮面上的脏水放走,最后用木板墩筑临时坝蓄水,待到冬至后冰冻结实,雇民夫伐冰,伐时要选取明净坚厚的冰,切剁成一尺五寸见方,然后拉到冰窖整齐的码放。这几座冰窖每座能够储冰五千多块,盛夏之时,站在冰窖门口还不及深入,就能感觉到寒气扑面而来。冰窖主要用于宫内各处的消暑降温、防止食物变质和冷藏各类祭祀大典的祭品,并供应吏、户、礼、工、刑、兵六部官员和皇族贵胄。


 

断虹桥

慈宁宫

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

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我院和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合作创办,我国博物馆界的第一个中外合作实体,有常设机构和日方常驻工作人员。 研究所位于我院非开放区,总占地面积2000m2,由主机房、演播厅、小展厅、研究室、办公室及附属用房组成。演播厅内安装了美国Sgi公司的ONYX3800超级图形工作站、比利时Barco公司最新型的GALAXY投影机和大型投影幕等高新设备,并设有54个观众席。 成立该研究所,使我院能够借助更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来强化“保护、研究和展示”为主的博物馆基本功能,其工作内容主要为以下4方面: 1.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我院古代建筑的形式、结构、装饰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系统、准确地采集和再现,并以虚拟现实(VR)作品的形式公开展示。 2.推进我院“数字故宫”建设,建立、充实和完善我院古建筑及院藏文物的三维模型数据库。 3.开发古建筑及文物数据采集、保存和展示的多种手段。 4.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熙和门

武英殿

大内

皇宫之内。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纹饰或物象的一种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为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等,也有几种雕刻技法结合使用的形式,多见于高精繁杂的雕刻作品。

望柱

在陵寝前建望柱作为神道入口的标志始于南朝时期,宋代以后望柱退居次要地位,仅作为石像生的起始标志。十三陵的望柱位列神道石像生之首,左右各一,石质。其柱身及基座均作六边形,柱身遍雕云纹,顶部雕云龙纹柱帽,柱座为须弥座形制。

内金水河

取“金生丽水”之义,又相对天安门前外金水河而言,故称内金水河。

王维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唐代画家、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画山水能吸收众家之妙,有接近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也有“踪似吴生(道子)而风致标格特出”的山水松石。其水墨画尤为人称许,与张璪、项容等同为早期水墨画家。王维亦能画人物及佛像。明代董其昌创立“南北宗论”时,把王维推为“南宗”之祖。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Virtual Reality),是近年来计算机领域内的一项全新技术。它通过高性能的图型工作站产生逼真的三维仿真场景,再通过投影机将其投影在大型屏幕上,配合音响、交互式控制系统,产生身临其境的视听效果。

养心殿

倦勤斋

倦勤斋匾额,乾隆御笔。取“耄期倦于勤”之意,意谓年老厌倦万机,以示此斋为太上皇在花园中的憇息之所。

隆宗门

拱门

即上部为弧形之门。

乾隆皇帝

冬至

冬至,也称长至,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当天。古人把冬至以后昼夜长短和气候条件变化等自然现象,看作是阴阳二气互相转化的结果。并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人类和万物的福祉,遂把冬至这天定为一年中节气的开始。清代皇帝在冬至这天,要亲自于圜丘(即天坛)主持祭天大礼,以报答昊天上帝的恩德。除祭天以外,清廷还要举行盛大庆典活动,并将冬至与元旦、万寿节并称为三大节。

六部

六部之名始于隋唐。从隋唐到元代,六部虽属中央的重要机构,但不直接隶属于皇帝。六部按序列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主官为尚书。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将权力分给原属丞相管领的六部。六部自此直接隶属于皇帝,成为中央主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