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召开“平安故宫”工程月度新闻发布会——彻底进行环境整治 全面恢复历史风貌
故宫博物院召开“平安故宫”工程月度新闻发布会——彻底进行环境整治 全面恢复历史风貌
故宫博物院召开“平安故宫”工程月度新闻发布会——彻底进行环境整治 全面恢复历史风貌
时间:2014-10-10
  2014年10月10日,“平安故宫”工程月度新闻发布会在故宫博物院举行。发布会当天,正值故宫博物院八十九周年院庆,约30家媒体记者考察故宫博物院多处环境治理、拆除彩钢房、服务设施建设等情况,并在建福宫花园召开发布会,由单霁翔院长全面介绍近期故宫博物院为建设“平安故宫”,进行的御花园景观环境提升、观众服务设施改造、开放区地面修缮等工作情况,以这种特殊方式来庆祝故宫博物院八十九华诞。
  御花园景观环境提升
  御花园作为多数观众参观的最后一站,在观众流量高峰时段,往往都会成为故宫博物院最大的“堵点”之一,不但严重影响观众参观的氛围,更会对故宫世界文化遗产地造成损害。故宫博物院为彻底解决御花园观众拥挤、蹲坐用餐、攀爬假山等状况,采取一系列措施,整体提升园内景观效果和参观环境。
  通过拆除不规则的护栏,减少现代园林景观,恢复古典园林景观;通过对于石雕、盆景、假山石等室外文物,或采用绿植进行软隔离,或以石栏杆作围挡,提升文化景观效果;通过对于石子路两旁裸露土地铺上防护透水板,有效增加观众活动空间,并避免了每当刮风时的尘土飞扬;通过对园内树坑垫以防腐板,使树木得到更好的生长空间;通过观众活动空间的成倍增加,不但有效减少了对彩色石子路面的磨损,而且使彩色石子路修复工程得以有序进行;通过增加路椅,让观众更加有尊严地休息;通过撤除御花园内所有售卖食品的商铺,维护古典园林文化氛围;通过恢复堆秀山水法(喷泉)景观,使御花园更具文化魅力;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澄瑞亭水池的清洁。总之,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使御花园回归古典园林之美,为观众提供赏心悦目的参观场所。
  拆除彩钢房和临时建筑
  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建设“平安故宫”,故宫博物院正式拆除寿康宫外侧的彩钢房(原为资料信息部办公用房)、西部区域的彩钢房(原为职工食堂)和砖混建筑(原为职工浴室),以及隆宗门内、景运门内的彩钢房(分别为观众快餐厅、故宫商店),将这些区域还给观众,增加观众活动的空间,同时调整观众服务区域设置,提升服务水平,让观众更有尊严地休息。待清理完成后,这些区域将完整地恢复古建筑原有风貌,还原历史信息,为迎接明年故宫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为实现西部区域的正式开放打好基础,全面提升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和谐性。
  修缮乾清门广场地面
  乾清门广场是紫禁城外朝和内廷的分隔界,自故宫整体保护修缮转入第二阶段常态化修缮阶段,此次修缮为针对乾清门广场的第三次大规模保护维修工作。
  此次修缮共分为两期进行,截至2013年已完成第一期对广场西侧地面的翻墁工作,计划于2014年完成第二期广场东侧地面的翻墁工程,使广场水泥地面砖全部更换为传统的大城砖半砖直柳叶地面及全部建筑散水传统陡板砖的更换,以实现乾清门广场整体恢复历史原貌的保护目标。此外,在此次修缮工程中,结合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在乾清门广场地面铺墁施工中首次开展了技艺操作展示。尝试以施工工地为半开放展示空间,用绿色安全密目网或低矮的可透视围挡将操作空间与参观空间进行分隔,同时将地面铺墁的操作工艺制成展板悬挂在施工围挡之上,严格按工艺流程进行施工操作,既满足了传统施工的需求,又让观众领略到传统修缮工艺的精妙,同时提高了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的透明度。
  紫禁城明清建筑遗址考古成果
  故宫博物院于2013年成立了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并于2014年获得国家文物局认可的团体考古发掘资质。考古研究所积极配合院内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提前介入,对慈宁宫花园等院内三处发现古代建筑遗址的施工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并获得了重要成果。例如首次对故宫城墙的现代地面以下部分进行了解剖,认清了生土之上城墙地基、墙础及墙体的完整结构;首次在多处建筑群范围内发现了地上建筑之下,年代明确、布局特殊的早期建筑遗址;首次在院内发现并科学发掘一处御窑瓷器的集中埋藏坑,填补了研究宫内废旧瓷器管理制度的空白;首次将故宫视为一个整体,将各处考古发现的同时期夯土建筑基础进行科学记录,为研究故宫建筑群创建初期情况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
  建设“平安故宫”仍然有诸多工作、诸多细节需要“故宫人”不断思索,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紫禁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观众的每一项需求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不断创新,以更多的新举措、新思路来改善参观环境、维护参观秩序与文化氛围、提升观众服务水平,并通过媒体朋友们的宣传与呼吁,获得更多社会公众的认可与支持,加速“平安故宫”建设的步伐。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副院长冯乃恩、娄玮,及相关部处负责人参加了考察活动及新闻发布会。

建福宫

建福宫,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带周围廊。前檐廊左右与抄手游廊相接,左右廊可通至第二进院。室内明间为宝座,东西次间为休憩之处。室内装修为金漆描绘,紫禁城建筑中甚为少见,堪称精品。乾隆皇帝赞其建筑“俭朴而不至陋,环境幽雅而匪遐。”

御花园

水法

在一个齿轮的长轴上固定一个透明的螺旋形玻璃柱,在机械带动下转动起来看似流水,人们通常把这个装置称之为水法。在古钟表中每根水法齿轮之间传动比都是一,也就是说每根水法的转速都相同,它们的形状大小、齿形、齿数都是一样的。由于玻璃柱的螺旋纹的密度、方向、装配排列形式不同及钟上表演的需要,水法可以有多种形式的组合,以营造出平流水、喷泉式流水及瀑布式流水等各种流水景象的不同效果。

堆秀山

澄瑞亭

寿康宫

太后宫之一。位于故宫内廷外西路,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为皇太后居慈宁宫之寝宫,太妃、太嫔们亦随居于此。

隆宗门

景运门

内廷

广义即为宫廷。紫禁城范围内可统称内廷或大内。狭义讲即为宫廷后部帝后生活区。

乾清门

散水

散水是在屋檐、台基旁,沿前后檐墁砖式铺砂石,用来保护地基不受雨水侵蚀。

透视

绘画造型术语,以近大远小的规律科学地展示人物和景物的空间关系和远近层次,达到与现实生活的一致,成为写实绘画的基本法则。

故宫研究院

2013年10月23日成立的故宫研究院是以开放的学术胸襟、创新的机制接纳国内外学术界热心于故宫学术研究的人才,与院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的高端学术研究平台。故宫研究院成立后,将深入开展对明清宫廷文化和院藏文物、档案的研究,组织实施国家和我院的重大科研课题项目,搭建两岸故宫的科研合作平台,在国内外积极开展博物馆馆际之间和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培植新生的学术力量,以此全面带动学术研究、展览和出版等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成为文博界学术研究的重镇。
故宫研究院下设一室一站四所五中心,即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故宫学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古文献研究所、明清档案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院刊》编辑部,并联系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研究中心、古陶瓷研究中心、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藏传佛教文物研究中心、古建筑研究中心,在我院初步形成覆盖全面、专业突出和梯次完备的学术团队。

造工

总成制作之工。

慈宁宫

慈宁宫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