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故宫博物院围绕该主题,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呼吁公众珍爱文化遗产,守护人类文明,并将文化遗产保护宣传传递到公众身边。
畅谈故宫文化,欣赏七弦雅韵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的开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以“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为题向到场的公众展示故宫建筑之壮美,馆藏文物之精美,将故宫博物院未来宏伟规划向大家娓娓道来。
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无论从琴制、琴款、琴派、琴社、琴史等,都可谓中国器乐艺术之大成。中国古琴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郑珉中先生曾言,清宫所藏的古琴,时代最早、品相最好、数量最多,且成体系。故宫现收藏有唐、宋、元、明、清各类古琴30余张,分为木、铜、铁、石等不同材质。而且还收藏与古琴有关的琴谱、琴箱、琴桌等珍贵文物。无论是古琴收藏,还是相关的学术研究,故宫都可谓首屈一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诸城派古琴)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古琴演奏家高培芬和她的乐团向大家展示了古琴独奏《关雎》、琴舞《长门怨》及琴诗歌表演《阳关三叠》等。通过古琴名曲表演、古琴知识传授,让大家品味悠扬的七弦雅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志愿者咨询,倡导文明出行
今年4月初,故宫博物院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了第四批志愿者,其中率先通过培训后上岗的部分新志愿者,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此次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活动中。
在太和门观众咨询中心,志愿者统一着装,耐心解答观众问题,积极倡导文明参观,宣传“无烟故宫”、“平安故宫”理念,向观众发放故宫知识问答卡并赠送书签等纪念品。
新的志愿者为故宫的宣传教育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向观众宣传故宫文化及保护故宫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倡导文明参观,并耐心地为观众们答疑解惑,为提升故宫博物院观众服务水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介绍受损钟表 公布修复进展
2013年5月4日,一名男性观众击碎翊坤宫正殿原状展室一块窗户玻璃,致使临窗陈设的一座文物钟表跌落受损。受损文物为清代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故183054),按照国家文物评定标准,该文物为二级珍贵文物。
事故发生后,广大公众十分关心文物受损和修复情况。受损钟表由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负责修复,钟表修复专家对受损钟表进行了除尘,然后进行了全面的拆解、分析。此钟动力系统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走时打点的两套钟表机芯,是常见的整点报时走时机芯;下部为一套音乐与水法动力机芯,运转时水法伴随着音乐不停转动。经专家研究,该钟表主体机芯基本完好,主要是局部损伤。比如,原配玻璃罩破碎,中层受损的5根水法柱有3根破损,另2根有断缺,打钟人手持钟锤断开脱落,钟碗破碎,后部着地部分的金属部件、上顶铜镀金钟伞等变形,文物本体与其底座分离等。
钟表修复专家根据损伤情况制定了具体的修复方案,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目前的修复情况是:
第一,钟表的上部走时打点机芯,已经补配新的钟碗,重新焊接折断的打钟人手持钟锤。还需矫正变形的钟表中心轴与上弦孔,拆卸、清洗、组装并调试钟表的走时机芯。
第二,对外观的修整。矫正钟表的整体外观,使前倾的铜镀金钟伞、上部平台、走时机芯后盖及棕榈树恢复原位,确保没有丝毫误差,以免影响水法的正常转动。此部分工作目前已完成一半以上。
第三,水法的修复。这是修复的难点所在。专家从院内材料库中选取了两根水法代替了原有的水法,并对破损的水法柱进行打磨拼接、固定粘接,尽最大可能恢复余下三根水法的原貌。目前五根水法柱已备齐,现在正在反复调试水法柱的位置与距离,确保没有丝毫误差,以保证修复后的水法能够正常转动。
第四,对下部动力机芯的修复。经过全面拆解、清洗、组装、修复与调试,目前动力机芯部分已经可以正常运转,音乐与动力机能也已恢复。
第五,专家为钟表外框补配老玻璃,木器修复室正在对缺损的木框条进行补配修复。
总之,损伤零件的补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主要是修复变形的部件、进行组装与调试等,保证钟表各个部件正常运转,预计将于7月中旬左右完成修复工作。另外,受损的钟表在修复前、修复中和修复均有详实的档案记录。我院专家会尽最大努力,让这座十八世纪的英国钟表恢复走时、打钟、转动水法等功能,使其基本恢复原貌。
拆除彩钢房和花房,消除安全隐患
故宫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木结构古建筑的最大威胁来自火灾,因此消防安全是故宫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故宫的建筑高大密集、结构特殊、道路狭窄,给消防工作造成了多重困难。
随着故宫的事业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开展,现有办公用房和其他用房已呈现饱和状态。目前,院内共有彩钢房58处,建筑面积3398平方米,分别用于办公用房、文物库房和其他用房。有的彩钢房搭建在古建筑院内或紧贴古建筑,有的搭建密集,安全通道狭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更为严重的是,彩钢板中含有聚苯材质,属于易燃可燃材料,一旦发生火灾,蔓延迅速,极易造成特大火灾事故。为此,故宫博物院制定了《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按计划、分步骤拆除故宫内全部彩钢房,彻底消除安全隐患,以保护故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在观众和媒体的见证下,故宫博物院拆除了午门西马道西侧的彩钢房以及南三所区域的花房。
花房属于中温温室,也是与紫禁城不协调的现代建筑,破坏了紫禁城景观的和谐,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平安故宫”工程的北院区项目中,就包含了把宫廷园艺等传统技艺和现有的花卉等植物移至北院区,在更加开阔的地域、以更好的条件进行花卉养殖、园艺研究。也可以更好地净化故宫环境,提升景观质量。
志愿者宣讲,保护文化遗产
故宫博物院派出“故宫文化”志愿宣讲团赴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街道,为该街道韶九社区的六十余名居民带来了一场轻松、亲切、生动的文化宣讲。
自去年“中国文化遗产日”我院成立“故宫文化”志愿宣讲团至今,为解放军战士、高校师生、社区居民已开展了近50场宣讲活动。6月7日,宣讲团的志愿者们带来了《走进故宫陶瓷馆》、《毗卢帽垂花门》和《紫禁城里看屏风》三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小专题。现场问答环节,大家踊跃互动、热情参与,将宣讲活动推向了高潮。通过一个个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小故事,让故宫这座世界文化遗产走出紫禁城,来到寻常百姓家,展现给社会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