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文化遗产 守护人类文明——故宫博物院举办“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
珍爱文化遗产 守护人类文明——故宫博物院举办“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
时间:2013-06-08

  2013年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故宫博物院围绕该主题,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呼吁公众珍爱文化遗产,守护人类文明,并将文化遗产保护宣传传递到公众身边。
  畅谈故宫文化,欣赏七弦雅韵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的开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以“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为题向到场的公众展示故宫建筑之壮美,馆藏文物之精美,将故宫博物院未来宏伟规划向大家娓娓道来。
  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无论从琴制、琴款、琴派、琴社、琴史等,都可谓中国器乐艺术之大成。中国古琴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郑珉中先生曾言,清宫所藏的古琴,时代最早、品相最好、数量最多,且成体系。故宫现收藏有唐、宋、元、明、清各类古琴30余张,分为木、铜、铁、石等不同材质。而且还收藏与古琴有关的琴谱、琴箱、琴桌等珍贵文物。无论是古琴收藏,还是相关的学术研究,故宫都可谓首屈一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诸城派古琴)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古琴演奏家高培芬和她的乐团向大家展示了古琴独奏《关雎》、琴舞《长门怨》及琴诗歌表演《阳关三叠》等。通过古琴名曲表演、古琴知识传授,让大家品味悠扬的七弦雅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志愿者咨询,倡导文明出行
  今年4月初,故宫博物院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了第四批志愿者,其中率先通过培训后上岗的部分新志愿者,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此次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活动中。
  在太和门观众咨询中心,志愿者统一着装,耐心解答观众问题,积极倡导文明参观,宣传“无烟故宫”、“平安故宫”理念,向观众发放故宫知识问答卡并赠送书签等纪念品。
  新的志愿者为故宫的宣传教育工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向观众宣传故宫文化及保护故宫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倡导文明参观,并耐心地为观众们答疑解惑,为提升故宫博物院观众服务水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介绍受损钟表 公布修复进展
  2013年5月4日,一名男性观众击碎翊坤宫正殿原状展室一块窗户玻璃,致使临窗陈设的一座文物钟表跌落受损。受损文物为清代铜镀金转花水法人打钟(故183054),按照国家文物评定标准,该文物为二级珍贵文物。
  事故发生后,广大公众十分关心文物受损和修复情况。受损钟表由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负责修复,钟表修复专家对受损钟表进行了除尘,然后进行了全面的拆解、分析。此钟动力系统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走时打点的两套钟表机芯,是常见的整点报时走时机芯;下部为一套音乐与水法动力机芯,运转时水法伴随着音乐不停转动。经专家研究,该钟表主体机芯基本完好,主要是局部损伤。比如,原配玻璃罩破碎,中层受损的5根水法柱有3根破损,另2根有断缺,打钟人手持钟锤断开脱落,钟碗破碎,后部着地部分的金属部件、上顶铜镀金钟伞等变形,文物本体与其底座分离等。
  钟表修复专家根据损伤情况制定了具体的修复方案,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目前的修复情况是:
  第一,钟表的上部走时打点机芯,已经补配新的钟碗,重新焊接折断的打钟人手持钟锤。还需矫正变形的钟表中心轴与上弦孔,拆卸、清洗、组装并调试钟表的走时机芯。
  第二,对外观的修整。矫正钟表的整体外观,使前倾的铜镀金钟伞、上部平台、走时机芯后盖及棕榈树恢复原位,确保没有丝毫误差,以免影响水法的正常转动。此部分工作目前已完成一半以上。
  第三,水法的修复。这是修复的难点所在。专家从院内材料库中选取了两根水法代替了原有的水法,并对破损的水法柱进行打磨拼接、固定粘接,尽最大可能恢复余下三根水法的原貌。目前五根水法柱已备齐,现在正在反复调试水法柱的位置与距离,确保没有丝毫误差,以保证修复后的水法能够正常转动。
  第四,对下部动力机芯的修复。经过全面拆解、清洗、组装、修复与调试,目前动力机芯部分已经可以正常运转,音乐与动力机能也已恢复。
  第五,专家为钟表外框补配老玻璃,木器修复室正在对缺损的木框条进行补配修复。
  总之,损伤零件的补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主要是修复变形的部件、进行组装与调试等,保证钟表各个部件正常运转,预计将于7月中旬左右完成修复工作。另外,受损的钟表在修复前、修复中和修复均有详实的档案记录。我院专家会尽最大努力,让这座十八世纪的英国钟表恢复走时、打钟、转动水法等功能,使其基本恢复原貌。
  拆除彩钢房和花房,消除安全隐患
  故宫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木结构古建筑的最大威胁来自火灾,因此消防安全是故宫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故宫的建筑高大密集、结构特殊、道路狭窄,给消防工作造成了多重困难。
  随着故宫的事业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开展,现有办公用房和其他用房已呈现饱和状态。目前,院内共有彩钢房58处,建筑面积3398平方米,分别用于办公用房、文物库房和其他用房。有的彩钢房搭建在古建筑院内或紧贴古建筑,有的搭建密集,安全通道狭小,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更为严重的是,彩钢板中含有聚苯材质,属于易燃可燃材料,一旦发生火灾,蔓延迅速,极易造成特大火灾事故。为此,故宫博物院制定了《故宫保护总体规划》,按计划、分步骤拆除故宫内全部彩钢房,彻底消除安全隐患,以保护故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在观众和媒体的见证下,故宫博物院拆除了午门西马道西侧的彩钢房以及南三所区域的花房。
  花房属于中温温室,也是与紫禁城不协调的现代建筑,破坏了紫禁城景观的和谐,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平安故宫”工程的北院区项目中,就包含了把宫廷园艺等传统技艺和现有的花卉等植物移至北院区,在更加开阔的地域、以更好的条件进行花卉养殖、园艺研究。也可以更好地净化故宫环境,提升景观质量。
  志愿者宣讲,保护文化遗产
  故宫博物院派出“故宫文化”志愿宣讲团赴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街道,为该街道韶九社区的六十余名居民带来了一场轻松、亲切、生动的文化宣讲。
  自去年“中国文化遗产日”我院成立“故宫文化”志愿宣讲团至今,为解放军战士、高校师生、社区居民已开展了近50场宣讲活动。6月7日,宣讲团的志愿者们带来了《走进故宫陶瓷馆》、《毗卢帽垂花门》和《紫禁城里看屏风》三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小专题。现场问答环节,大家踊跃互动、热情参与,将宣讲活动推向了高潮。通过一个个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的小故事,让故宫这座世界文化遗产走出紫禁城,来到寻常百姓家,展现给社会公众。

古琴

古琴,中国传统丝弦乐器。形体被人格化,上端突出部分为头,最上近边沿处为额,头下内收部位为项,再宽出处为肩,直下内收部位为腰,最下为尾。琴背面、额两角为护轸,名凫掌,项上横开之浅槽为轸池,7个小孔穿轸绒,上端系弦,下边系轸,上音孔称龙池,下者称凤沼,腰部之中左右各开方孔名足池,用以安足,足为雁足,用以缠弦。琴上紫檀嵌件简称岳尾,横列项上高出琴面者为岳山,岳下平面横木为承露,尾部中间略高出琴面者为龙龈,岳龈架弦便于弹拨,龙龈左右者为焦尾,下者为尾托。琴横陈案上,头左尾右,其外侧安13枚取音标志名徽,徽多用蚌壳制作,金玉者为贵。琴张7弦由外向内渐细,第1弦最粗。琴弦本为丝弦,晚近乃用西乐之钢弦。弦穿出轸绒外之结曰“蝇头”。

科文

戏曲表演术语。剧本中提示在舞台上的动作、表情和效果等的文字。

太和门

翊坤宫

水法

在一个齿轮的长轴上固定一个透明的螺旋形玻璃柱,在机械带动下转动起来看似流水,人们通常把这个装置称之为水法。在古钟表中每根水法齿轮之间传动比都是一,也就是说每根水法的转速都相同,它们的形状大小、齿形、齿数都是一样的。由于玻璃柱的螺旋纹的密度、方向、装配排列形式不同及钟上表演的需要,水法可以有多种形式的组合,以营造出平流水、喷泉式流水及瀑布式流水等各种流水景象的不同效果。

定标

仪器上用于观测目标、固定不动的指示器,常与游标配合使用。

钟碗

是由青铜等材料铸造而成。由于钟碗的直径和壁的薄厚不同,所以发出的声响也不一样。在钟内打刻、打点、打乐的机构里,多数都采用钟碗来发声。 在古钟表中一般打刻报时装置由一至三个钟碗组成,打乐装置由几个至十几个钟碗组成。在打刻、打点的运行中钟碗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人为的过力撞击钟碗或钟碗掉在地上,都会造成损坏,金属钟碗与瓷器有相似的特性。 清嘉庆前开设在苏州的“张荣记”钟碗作坊已能制作六十多种大小不同音质的钟碗,且钟碗音程分明,音色优美。

金钟

金钟亦称“刍铃”,属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其声鸣似铃。

焊接

焊接是将破碎的青铜器残片或补配配片与主体组合在一起的基本方法,是青铜器修复的重要环节。修复青铜器传统焊接主要采用锡焊法。焊接时针对不同器物的破损状况采用不同的连接法,有点焊、跳焊、加筋焊、银锭扣焊等形式。

清洗

待镀件凉透,用铜丝刷蘸皂角水轻抖慢刷,将浮在表面白的霜抖掉,便显现出金光闪闪的镀层。

午门

马道

建于城台内侧的漫坡道,一般为左右对称。坡道表面为陡砖砌法,利用砖的棱面形成涩脚,俗称“礓『0107』”,便于马匹、车辆上下。

南三所

花卉

古建筑彩画绘画的一种题材。清代中期之前多画绿叶子花卉,清代晚期画黑叶子花卉。

东华门

屏风

屏风是我国古代室内的主要陈设器物。其最早的功能为挡风和遮避用。据《三礼图》记载:“屏风之名出于汉世,故班固之书多言其物。”以后随着工艺的进步,屏风逐渐由原来的实用品演进为实用性和装饰性结合的工艺品,成为古人居室内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家具。屏风在清代发展尤盛,无论是所用材料还是工艺技术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毗卢帽

古建筑装饰构件名称。常装饰于建筑墙门外,造型与放焰口时主座和尚所戴的一种绣有毗卢佛像的帽子相仿,亦泛称僧帽。

垂花门

坐落于院落的中轴线上,为第二道门,俗称二方,又称内门。前檐檩下不立柱,改用两个悬而倒置的垂柱,柱头多雕饰莲花瓣、串珠等纹饰,因得名。柱间安有雕刻精美的花枋,梁架上施以彩绘。柱大体可分为中柱式和一殿一卷两种形式。中柱式即于面阔方向立柱,上安檐梁,以便承托上顶;一殿一卷式,则是在中柱式垂花门后接出一个卷棚顶,用立柱支撑,形成复合建筑。遂初堂前的垂花门为一殿一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