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正月初二日养心殿承应,道光二年(1822年)十二月十七日晚间养心殿酒宴承应,均有此剧。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七月十五日同乐园承应戏,以此剧作团场戏。道光五年(1825年)正月十九日同乐园承应(辰初二刻五分开戏,未初二刻戏毕),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十四日慎德堂后院帽儿排,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正月二十五日慎德堂后院帽儿排,均有此剧。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月十五日同乐园承应戏,咸丰八年(1858年)七月初一日同乐园承应(巳正九分开戏,申初三刻四分戏毕),咸丰九年(1859年)正月初十日重华宫承应(巳初十一分开戏,申正九分戏毕),均以此剧作开场戏。
该剧系亲王祝寿承应剧目之一。剧情为:南极福禄寿三星召集百花仙、月鹿张仙、刘海蟾和东方朔,同上蓬莱领法旨。寿星遣百花仙下尘凡,到御苑富春楼前,生长五色灵芝一棵,此吉兆应当今皇帝求五代之根苗。福星遣张仙将临凡的天贵和天权星,按世投送澄江徐氏,以应“五代登荣”之兆。禄星遣刘海蟾将项下金钱,用来为徐氏排难,闻呼即至,有命即来。寿星又遣东方朔将“澄江”二字,题破凡间,以应钦召。福禄寿三星亦要下凡,化为道人至徐家化斋,授其一轴,以显善人之报。
清昇平署抄本《九九大庆五十二卷》亦载此剧。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
总本
即戏剧的总剧本,包括每个角色的上下场、对白、唱词、简单动作等,一般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总本也是安殿本用本之一,供皇帝审批剧本和帝后看戏时阅览,以了解剧情。
昇平署
昇平署是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其前身为南府。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于宫廷戏剧活动日渐衰败而大量裁减人员,并改称此名,但习惯上有时仍称南府。其隶属于内务府,设总管1人,首领4人。下设钱粮处、档案房、中和乐。清末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喜好戏曲,遂又大批挑选民籍学生入宫,四大徽班中的很多著名演员都兼充昇平署教习和学生,内学、外学和本家成鼎足之势,戏曲活动空前繁荣。南府和昇平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戏曲剧本,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促进了京剧剧种的形成,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昆腔
昆腔:又名昆山腔,是明代最重要的戏曲声腔。它是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及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经过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代著名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发展和提高有过重大贡献,后人将其奉为“昆腔之祖”。魏良辅与志同道合的乐师、曲师合作,从清唱入手,吸收海盐、弋阳诸腔加以融化、发展,创出清柔婉折的水磨调。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箫)、笙、琵琶等。传奇作家梁辰鱼得到魏良辅的合作,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传奇《浣纱记》,推动了昆腔的传播。
昆腔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方的北昆;南方的苏昆、湘昆、川昆等,形成昆腔系统。此外,昆腔在近百年来又对京剧、川剧、婺剧、湘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山西上党梆子和广东正字戏等剧种有过重大的影响,许多剧种至今仍保存着昆曲的剧目、唱腔和器乐曲牌。
养心殿
团场
团场:当天最后演出的一出戏,俗名压轴子。
同乐园
同乐园位于圆明园后湖东北面,是园中最大的戏台,有清音阁3层,宽10丈,下层设演特技的机轴;南有化妆室5间,北有观戏楼5间。乾隆间每年从正月十三起在此举行酬节会,连日宴赏宗室王公及外藩陪臣,并赏听戏;每逢皇帝生日,也在此演戏庆祝数日。
承应戏
专为皇帝、皇太后、皇后演出的戏剧,是当时约定俗成的叫法。
二刻
此本《隐秀轩集》是崇祯年翻刻本,故称“重校定二刻新版”,它忠实地保存了原刻本的内容。天启二年(1622年)原刻本现存美国国会图书馆。
帽儿排
帽儿排:不化妆演出的清唱。
重华宫
亲王
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
亲王祝寿承应剧目
亲王祝寿承应剧目有《升平集庆》、《蟠桃上寿》、《五福五代》、《三代》、《缑山控鹤》、《五代登荣》、《仙子效灵》、《双福寿》、《河清海宴》、《群仙庆贺》、《天原福辏》、《遣仙布福》等。
张仙
张仙为民间传说中送子并保护幼童的男仙,身罩蓝袍,五绺长髯,挟弓持箭。传统画像中张仙左手张弓,右手持弹,站立作仰面直射状。右上角画一只天狗。此像常贴于烟囱旁。
传说天狗会顺烟囱钻入屋里,惊吓孩子或传染天花。张仙爷守住烟囱,天狗就不敢钻进屋里。所挟之弹与“诞”同音,暗含“诞生”之意。故张仙又是“送子”仙人。
方朔
方朔(生卒年不详),清代人,字小东,安徽怀宁人。官同知。长白花松岑、法可盦并重其才,延为上客。善骈文,工篆、隶书,学张迁碑及孔庙三碑。又能作细书,五寸之砚,一尺之笺,皆可缩写千余字汉碑一通。
蓬莱
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之一,遍地生长着奇花异草,珍禽怪兽出没其间,还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药,岛上的房屋都是用黄金白银建成的,光彩夺目。渤海之滨的山东省蓬莱,海面上有时会出现因光线折射而形成的“海市蜃楼”奇景,可能就是古人以为的仙岛。
刘海蟾
刘海蟾为五代宋初时的道士,初名刘操,又名刘哲,字昭远、宗成、元英,燕山人。辽朝进士,事燕主刘守光任丞相。日常好谈性命,兼崇黄老。因谏言不被采纳,托疾挂印而去,遍游访道。改名刘玄英,道号海蟾子,人多呼其刘海蟾。遇吕纯阳传授秘法,修真得成仙道,遁迹于终南山和太华山之间。全真道奉其为北五祖之一。后来因人们称其刘海,而名字又有“蟾”字,渐而敷衍出“刘海戏蟾”的传说,即“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刘海戏金钱”,刘海被视为钓钱散财之神。
在民间传统思想中,刘海戏金蟾与和合二仙、天官、财神、麒麟送子、状元及第组合在一起,寓意吉祥喜庆。
东方朔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人。《史记》和《汉书》有传。汉武帝时官至太中大夫,以善辞赋、巧词令、诙谐滑稽、语锋机智幽默而闻名,《汉书》称他为“滑稽之雄”。约东汉末年,民间奉其为仙。据《旧小说·甲集一·东方朔传》载,东方朔在世时曾对人说,天下知其底细者唯大王公一人。东方朔死后,汉武帝召大王公询问,大王公说不知。帝问大王公有何擅长,答曰观星。帝又问诸星是否皆在,大王公回答说诸星俱在,唯独岁星失踪18年后复现。于是武帝长叹道,东方朔在帝身边18年,却不知其为岁星。
寿星
即老人星,人们常把其塑成头部长而隆起的老人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寿的象征。
灵芝
蕈的一种。食用灵芝,有强筋骨、益精气的滋补作用。灵芝在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具有吉祥长寿的寓意。灵芝的出现,预兆着国泰民安,世事昌达,所谓“圣人休祥,有五色神芝含秀而吐荣”(《神农本草》)。《瑞应图》也称:“芝英者,王者德仁而生。”灵芝图案多出现于各种材质的古代艺术品和建筑彩画中。
福星
福星对应天上的岁星,即木星,福星根据人们的善行施赠幸福。
禄星
禄星即文昌宫的第六颗星(《史记•天官书》载“文昌宫……六曰司禄”),掌管人间的官职禄位,荣禄贵贱。
九九大庆
帝、后生日所演庆寿之戏。皇帝万寿、太后圣寿日,演戏要连续数日乃至十数日。剧本有《九如颂歌》、《万卉呈祥》、《群仙祝寿》、《百福骈臻》等。遇帝后整寿如六十、七十、八十大寿,更要举行大规模庆祝。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