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官赐福》为恭上皇太后徽号承应剧目。本剧本系《天官赐福》一剧的分角本,记全剧角色,天官、云童等道白唱词,且唱词旁注板眼。
《天官赐福》写赐福天官奉玉帝敕旨率诸福神下界,为阴功浩荡、乐善好施、积德累功的福主颁赐福禄,以彰积德之报。赐福天官特赠进爵一品,安福禄绵长,公侯世代;寿星赠南极百寿图一轴;牛郎献年年如意岁岁平安,稻生双穗五谷丰登;织女献天孙棉一端,安茧桑茂盛丝绵丰盈;张仙特以麒麟为赠,安子孙万代瓜瓞绵绵;财神赠黄金万镒,安财源永茂积玉堆金。
有清昇平署《法宫雅奏四十八卷》抄本。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和《中国剧目词典》著录。
天官
天官: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
角本
角本又称分角本,即将剧中每个角色的道白唱词等写于一册,供扮演者阅读练习用。
昇平署
昇平署是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其前身为南府。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于宫廷戏剧活动日渐衰败而大量裁减人员,并改称此名,但习惯上有时仍称南府。其隶属于内务府,设总管1人,首领4人。下设钱粮处、档案房、中和乐。清末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喜好戏曲,遂又大批挑选民籍学生入宫,四大徽班中的很多著名演员都兼充昇平署教习和学生,内学、外学和本家成鼎足之势,戏曲活动空前繁荣。南府和昇平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戏曲剧本,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促进了京剧剧种的形成,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板眼
板眼:传统唱曲时常以鼓板按节拍,凡强拍均击板,故称该拍为板,次强拍和弱拍则以鼓签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别称“中眼”、“小眼”,合称板眼。
徽号
美好的称号,古时专用以称颂帝王及皇后。如顺治帝亲政上皇太后徽号称“昭圣慈寿皇太后”。每遇庆典,徽号可以屡次上加。
恭上皇太后徽号承应剧目
恭上皇太后徽号承应剧目有《八仙庆寿》、《福寿呈祥》、《万载恒春》、《五福五代》、《一门五福》、《祝福呈祥》、《平安如意》、《喜溢寰区》、《吉曜承欢》、《喜洽祥和》、《万寿同春》、《添筹称庆》、《三元百福》、《福禄寿》、《升平集庆》和《慈容衍庆 蝠献平开》等。
寿星
即老人星,人们常把其塑成头部长而隆起的老人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寿的象征。
张仙
张仙为民间传说中送子并保护幼童的男仙,身罩蓝袍,五绺长髯,挟弓持箭。传统画像中张仙左手张弓,右手持弹,站立作仰面直射状。右上角画一只天狗。此像常贴于烟囱旁。
传说天狗会顺烟囱钻入屋里,惊吓孩子或传染天花。张仙爷守住烟囱,天狗就不敢钻进屋里。所挟之弹与“诞”同音,暗含“诞生”之意。故张仙又是“送子”仙人。
麒麟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独角、鹿身、牛尾、通身披鱼鳞,是吉祥的象征。
法宫雅奏
宫中为诸喜庆事所演之戏,如皇帝或皇子指婚,演出《红丝结吉》、《璧月呈祥》,皇帝大婚、皇子成婚,演出《列宿遥临》、《双星永庆》,皇太后上徽号、册封妃嫔、行围等等各有专演之戏。乾隆时礼仪最繁,法宫雅奏之戏亦多,道光以后,巡幸、筵宴等礼渐少,法宫雅奏之戏也随之减少。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