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仆陈仪 金吾堪箭》(总本)
《太仆陈仪 金吾堪箭》(总本)封面
《太仆陈仪》(总本)首页
《金吾堪箭》(总本)首页
【《太仆陈仪 金吾堪箭》(总本)】
  《太仆陈仪  金吾堪箭》(总本),清,不著撰者姓氏,清昇平署朱墨抄本,昆腔。半页8行,行20字,小字同。开本24.0×15.5cm。朱墨句读。一本二出,1册。
  剧本为月令承应戏冬至承应剧目之一。剧情大致为:鸡鸣唱晓,太仆卿宋绶受命为仪仗使,率众准备仪仗,列队侍候。宋仁宗五鼓出明德门,先赴太庙行礼。朝享已毕,乘玉面骢躬诣南郊圜丘坛。礼毕还,金吾将军按祖制行堪箭仪。他关闭城门,登上城墙,对墙下问:“奉祖制,敬问郊天,来者是大宋第几代官家?”卤簿前导宋绶答:“第四代官家。”金吾问:“箭在哪里?”宋绶传递御箭,金吾堪验御箭,开城门。宋仁宗入城。
  该戏本尚有清昇平署《月令承应》抄本和民国《月令承应戏》刊本等版本。
  《南府戏档》、《穿戴题纲》、《昆戏目录》、《开团场节令等总目录》、《节令宴戏大戏轴子目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和《中国剧目辞典》著录。
撰稿人:白『0126』皛

金吾

金吾属明代京卫中的上直卫亲军指挥使司,是金吾前卫、金吾后卫、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的概称。金吾前卫职掌守卫皇城南面、陈设卤簿等;金吾后卫守卫皇城北面;金吾左卫守卫皇城东面;金吾右卫守卫皇城西面。此外,各卫还要担任巡警京城各门的任务。

总本

即戏剧的总剧本,包括每个角色的上下场、对白、唱词、简单动作等,一般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总本也是安殿本用本之一,供皇帝审批剧本和帝后看戏时阅览,以了解剧情。

昆腔

昆腔:又名昆山腔,是明代最重要的戏曲声腔。它是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及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经过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代著名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发展和提高有过重大贡献,后人将其奉为“昆腔之祖”。魏良辅与志同道合的乐师、曲师合作,从清唱入手,吸收海盐、弋阳诸腔加以融化、发展,创出清柔婉折的水磨调。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箫)、笙、琵琶等。传奇作家梁辰鱼得到魏良辅的合作,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传奇《浣纱记》,推动了昆腔的传播。
昆腔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方的北昆;南方的苏昆、湘昆、川昆等,形成昆腔系统。此外,昆腔在近百年来又对京剧、川剧、婺剧、湘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山西上党梆子和广东正字戏等剧种有过重大的影响,许多剧种至今仍保存着昆曲的剧目、唱腔和器乐曲牌。

昇平署

昇平署是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其前身为南府。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于宫廷戏剧活动日渐衰败而大量裁减人员,并改称此名,但习惯上有时仍称南府。其隶属于内务府,设总管1人,首领4人。下设钱粮处、档案房、中和乐。清末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喜好戏曲,遂又大批挑选民籍学生入宫,四大徽班中的很多著名演员都兼充昇平署教习和学生,内学、外学和本家成鼎足之势,戏曲活动空前繁荣。南府和昇平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戏曲剧本,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促进了京剧剧种的形成,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冬至

冬至,也称长至,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当天。古人把冬至以后昼夜长短和气候条件变化等自然现象,看作是阴阳二气互相转化的结果。并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人类和万物的福祉,遂把冬至这天定为一年中节气的开始。清代皇帝在冬至这天,要亲自于圜丘(即天坛)主持祭天大礼,以报答昊天上帝的恩德。除祭天以外,清廷还要举行盛大庆典活动,并将冬至与元旦、万寿节并称为三大节。

承应戏

专为皇帝、皇太后、皇后演出的戏剧,是当时约定俗成的叫法。

月令承应

月令承应:宫中逢时按节,如元旦、立春、寒食、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均要承应戏剧。一年之中的节令戏本约有200多种,各节令均有相应剧本,因时轮换。戏剧内容多与民俗有关,还有粉饰太平、天朝万年之意。

冬至承应

清代朝廷沿袭明制,冬至在天坛的圜丘坛祀天。若皇帝亲诣,则斋戒三日,第一、二日在紫禁城斋宫,第三日诣天坛斋宫。斋前一日沐浴。祭祀仪式复杂,圜丘设皇天上帝、圣位(清朝已故皇帝)、大明神、夜明神、北斗七星、五星、二十八宿及周天星辰、云师、雨师、风伯、雷师神座。祭祀时,神乐署奏中和韶乐,舞干戚之舞、羽龠之舞。主要内容是皇帝献爵,率群臣行三跪九拜礼等。是日宫廷承应戏剧,剧目有《瀛洲佳话》、《彩线添长》、《玉女献盆  金仙奏乐》、《太仆陈仪  金吾堪箭》、《邻女分光》、《野人献曝》、《亚岁迎祥》和《曦车表影》。

月令承应戏

又称节令承应戏。清代自乾隆年以来,凡遇元旦、立春、寒食、端阳、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节令都演相应的戏曲,多为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内容。剧本主要为张照等词臣所撰。以节令20余种,每种有数出或十余出。至清末已部分失传,剧本也流失很多,所演者仅数十出。如元旦承应《喜朝五位 岁发四时》、《文氏家庆》;立春为《早春朝贺》、《对雪题诗》;上元为《东皇布令》、《敛民锡福》;燕九为《圣母巡行》、《群仙赴会》;花朝为《千春燕喜》、《百花献寿》;浴佛为《六祖讲经》、《长沙求子》;端阳为《奉敕除妖》、《祛邪应节》、《正则成仙》、《鱼家言乐》、《灵符济世》;七夕为《七襄报章》、《仕女乞巧》;中元为《佛旨渡魔》、《魔王答佛》、《迓福迎祥》;中秋为《丹桂飘香》、《霓裳献寿》;重阳为《九华品菊》、《众美飞霞》、《江州送酒》、《东篱啸傲》;颁朔为《花甲天开》、《鸿禧日永》;冬至为《太仆陈仪》、《金吾勘箭》、《玉女献盆》、《金仙奏乐》;腊日为《仙翁放鹤》、《洛阳赠丹》;祀灶为《太和报最》、《司令锡福》、《蒙正祭灶》;除夕为《金庭奏事》、《锡福通明》、《藏钩家庆》、《瑞应三星》、《升平除岁》、《彩炬祈年》、《贾岛祭诗》、《如愿迎新》等单本戏。

南郊

城之南为南郊。祭天属阳,故圜丘均设于南郊。南郊常作为祭天、圜丘、天坛的代称。

圜丘

古代君主为祭天而建造的圆形高坛。“圜丘”一词在《周礼·大司乐》中已有记载:“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始正式更名为天坛,此后两名通用。

堪箭仪

宋朝宫禁有“堪箭堪契”制度。宋制,皇帝次郊举大礼毕,銮舆还至阙门,行“堪箭”仪。箭以铜为镞,长三寸,形若凿枘,箭杆为香檀木,长三尺,饰以金线,以绛罗泥金囊为韬,由金吾仗掌管。每遇皇帝还宫,关闭中门,驻跸稍待,官员高声问:“南来者去何处?”驾前司回告:“大宋皇帝行大礼毕。”礼仪使跪奏道:“请行堪箭。”金吾司取箭杆,驾前司取镞,两加对堪毕,即奏道:“堪箭完毕。”官员齐声问:“是不是?”赞唱者齐声道:“是。”问答三次,方开门。列班起居迎驾,大辂方进。 “堪契”与“堪箭”仪式大致相同。《太仆陈仪  金吾堪箭》剧本应根据上述史实编撰。

卤簿

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出行之目的不同,仪式亦各别。自汉以后亦用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唐制四品以上皆给卤簿。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四:“唐人谓卤,橹也,甲盾之别名。凡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捍蔽其先后,皆著之簿籍,故曰卤簿。”

南府

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约设于康熙年间,府址在皇城内(今南长街南口以西)南花园。隶属于内务府,设大总管一名,乾隆年官级六品。南府下设若干机构,有内学、外学、十番学、中和乐、弦索学、钱粮处、档案房和大差处。乾隆年间民籍艺人增多,均在南府和景山官学,习惯上统称南府学生。景山只设外学、钱粮处和档案房。嘉庆年间革退部分民籍学生。道光三年(1823年)将南府和景山合并,进行了大的改组和裁减。道光七年(1827年),革去全部外学,十番学并入中和乐,改南府为升平署。

团场

团场:当天最后演出的一出戏,俗名压轴子。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