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本为月令承应戏端午承应剧目之一。写张天师除五毒的故事。端阳节,张天师蒙天帝令下界剪除五毒。幻化成红粉佳人的五毒精和医生宋忠、道士张捣鬼相斗。医生和道士不敌五毒精。天师奉请菖蒲使者、艾叶仙翁、雄黄山神、朱砂大将、灵符星官降妖,又请来雷公电母,终将五毒击毙,使人间不受五毒侵害。
该戏本尚有清昇平署《月令承应》抄本和民国《月令承应戏》刊本等版本。
《昆戏目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和《中国剧目辞典》著录。
总本
即戏剧的总剧本,包括每个角色的上下场、对白、唱词、简单动作等,一般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总本也是安殿本用本之一,供皇帝审批剧本和帝后看戏时阅览,以了解剧情。
南府
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约设于康熙年间,府址在皇城内(今南长街南口以西)南花园。隶属于内务府,设大总管一名,乾隆年官级六品。南府下设若干机构,有内学、外学、十番学、中和乐、弦索学、钱粮处、档案房和大差处。乾隆年间民籍艺人增多,均在南府和景山官学,习惯上统称南府学生。景山只设外学、钱粮处和档案房。嘉庆年间革退部分民籍学生。道光三年(1823年)将南府和景山合并,进行了大的改组和裁减。道光七年(1827年),革去全部外学,十番学并入中和乐,改南府为升平署。
昆腔
昆腔:又名昆山腔,是明代最重要的戏曲声腔。它是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及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经过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代著名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发展和提高有过重大贡献,后人将其奉为“昆腔之祖”。魏良辅与志同道合的乐师、曲师合作,从清唱入手,吸收海盐、弋阳诸腔加以融化、发展,创出清柔婉折的水磨调。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箫)、笙、琵琶等。传奇作家梁辰鱼得到魏良辅的合作,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传奇《浣纱记》,推动了昆腔的传播。
昆腔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方的北昆;南方的苏昆、湘昆、川昆等,形成昆腔系统。此外,昆腔在近百年来又对京剧、川剧、婺剧、湘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山西上党梆子和广东正字戏等剧种有过重大的影响,许多剧种至今仍保存着昆曲的剧目、唱腔和器乐曲牌。
承应戏
专为皇帝、皇太后、皇后演出的戏剧,是当时约定俗成的叫法。
月令承应
月令承应:宫中逢时按节,如元旦、立春、寒食、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均要承应戏剧。一年之中的节令戏本约有200多种,各节令均有相应剧本,因时轮换。戏剧内容多与民俗有关,还有粉饰太平、天朝万年之意。
端午承应
农历五月初五日的端午节,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门前悬艾蒿和菖蒲、采药等习俗。清初皇帝和大臣乘舟游西苑,北桥登岸;在南台(后至瀛台)欢宴至暮。康熙时有御制《五日泛舟赐内大臣侍卫宴》诗。乾隆时在圆明园望瀛洲亭宴赏。五月初一至初五日,宫廷用膳均有粽子,并用粽子供神敬祖。道光三年(1823年)以前,南府仿江南习俗,在圆明园望瀛洲作斗龙舟表演,并在龙舟上承应各项玩艺。例如:道光三年(1823)五月初一日,承应节目有“瑞雨丰禾”、“设法取水”、“学八角鼓”、“吉祥锣鼓”、“莲花亭平台”、“彩台偶戏”、“应节呈祥”、“把式卖艺”、“善才三参”、“福禄天长”、“洞仙歌”、“石片平台”、“效学线偶”、“躲端午”、“五谷丰灯”、“光华宝塔”。五月初五日,承应节目有“瑞雨丰禾”、“高丽筋斗”、“吉祥锣鼓”、“莲花亭平台”、“彩台偶戏”、“太平有象”、“六合同春”、“善才三参”、“杠子”、“群仙拱祝”、“洞仙歌”、“石片平台”、“搬演戏法”、“光华宝塔”、“天师捉毒”。道光三年(1823年)以后,宫廷上述玩艺很少举行,仅按例承应戏剧。
端午承应剧本有《奉勅除妖 祛邪应节》、《灵符济世》、《正则成仙 渔家言乐》、《采药降魔》、《蒲剑闲邪》、《阐道除邪》、《混元盒》、《马祖称觞》、《东湖饯饮》、《仙镜呈江》、《洞仙荐卉》、《熏风雅奏》等。其中《阐道除邪》和《混元盒》为连台大戏,即多出戏。
月令承应戏
又称节令承应戏。清代自乾隆年以来,凡遇元旦、立春、寒食、端阳、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节令都演相应的戏曲,多为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内容。剧本主要为张照等词臣所撰。以节令20余种,每种有数出或十余出。至清末已部分失传,剧本也流失很多,所演者仅数十出。如元旦承应《喜朝五位 岁发四时》、《文氏家庆》;立春为《早春朝贺》、《对雪题诗》;上元为《东皇布令》、《敛民锡福》;燕九为《圣母巡行》、《群仙赴会》;花朝为《千春燕喜》、《百花献寿》;浴佛为《六祖讲经》、《长沙求子》;端阳为《奉敕除妖》、《祛邪应节》、《正则成仙》、《鱼家言乐》、《灵符济世》;七夕为《七襄报章》、《仕女乞巧》;中元为《佛旨渡魔》、《魔王答佛》、《迓福迎祥》;中秋为《丹桂飘香》、《霓裳献寿》;重阳为《九华品菊》、《众美飞霞》、《江州送酒》、《东篱啸傲》;颁朔为《花甲天开》、《鸿禧日永》;冬至为《太仆陈仪》、《金吾勘箭》、《玉女献盆》、《金仙奏乐》;腊日为《仙翁放鹤》、《洛阳赠丹》;祀灶为《太和报最》、《司令锡福》、《蒙正祭灶》;除夕为《金庭奏事》、《锡福通明》、《藏钩家庆》、《瑞应三星》、《升平除岁》、《彩炬祈年》、《贾岛祭诗》、《如愿迎新》等单本戏。
五毒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其实壁虎无毒,但却被认为是剧毒物。
黄山
黄山,秦称黟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改今名。相传黄帝在此修身炼丹,故名黄山。现位于安徽歙县、太平、修宁、黟县间,方圆250公里,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也是世界知名的游览胜地。山脉绵延三百余里,重峦叠嶂,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无愧“人间仙境”的美誉。此外,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1992年被列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朱砂
一种国画颜料,即“辰砂”。朱砂是石灰岩中的矿石,湖南的凤凰、麻阳,贵州的安顺,四川的秀山,云南的大理均有出产。
昇平署
昇平署是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其前身为南府。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于宫廷戏剧活动日渐衰败而大量裁减人员,并改称此名,但习惯上有时仍称南府。其隶属于内务府,设总管1人,首领4人。下设钱粮处、档案房、中和乐。清末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喜好戏曲,遂又大批挑选民籍学生入宫,四大徽班中的很多著名演员都兼充昇平署教习和学生,内学、外学和本家成鼎足之势,戏曲活动空前繁荣。南府和昇平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戏曲剧本,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促进了京剧剧种的形成,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