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道光九年(1829年)十一月初一日养心殿晚班承应,道光九年(182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寿康宫承应,道光十年(1830年)九月初一日同乐园承应(巳初一刻七分开戏,未正十分戏毕),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月初一日同乐园承应(辰正二刻八分开戏,未正八分戏毕),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六月初一日同乐园承应戏,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十一日重华宫承应戏(辰初二刻八分开戏,申初戏毕),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初一日重华宫承应戏,咸丰五年(1855年)十一月初二日重华宫承应戏(巳初三刻七分开戏,申初二刻七分戏毕),均以此剧作团场戏。咸丰十年(1860年)闰三月初一日同乐园承应(巳正十分开戏,申正二刻二分戏毕),以此剧作开场戏。
本剧系清宫酒宴承应剧目之一。剧情为:各省耆老感仰圣恩,赴皇都朝见献瑞。礼部官引众百姓朝见,在午门叩祝献芹。众耆老山呼叩首。礼部官传旨:圣主念切,民依守重农事,今各省收成如何,一一奏来。众耆老答“深感圣恩,五风十雨,润泽桑田,禾盈百实,粒满千廒”。各省呈献土产,山东济南献黄米面饽饽重斤半,河南开封献飞罗白面包,山西太原献胡麦莜面千层饼、四川成都献粉面白糖大元宵,广东广州献柑橙红橘饼,浙江绍兴献流觥醉通宵,江西南昌献松仁点心,江南苏州献苏造年糕加葱椒。礼部官传旨:念尔众百姓同心献祝,涉远来都,特赐金钱,命礼部官员带至正阳门外,尽兴游戏五日,以合万民瞻仰皇都之兆,各归本省。众耆老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清昇平署抄本《法宫雅奏四十八卷》亦载此剧。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
总本
即戏剧的总剧本,包括每个角色的上下场、对白、唱词、简单动作等,一般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总本也是安殿本用本之一,供皇帝审批剧本和帝后看戏时阅览,以了解剧情。
昇平署
昇平署是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其前身为南府。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于宫廷戏剧活动日渐衰败而大量裁减人员,并改称此名,但习惯上有时仍称南府。其隶属于内务府,设总管1人,首领4人。下设钱粮处、档案房、中和乐。清末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喜好戏曲,遂又大批挑选民籍学生入宫,四大徽班中的很多著名演员都兼充昇平署教习和学生,内学、外学和本家成鼎足之势,戏曲活动空前繁荣。南府和昇平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戏曲剧本,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促进了京剧剧种的形成,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昆腔
昆腔:又名昆山腔,是明代最重要的戏曲声腔。它是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及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经过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代著名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发展和提高有过重大贡献,后人将其奉为“昆腔之祖”。魏良辅与志同道合的乐师、曲师合作,从清唱入手,吸收海盐、弋阳诸腔加以融化、发展,创出清柔婉折的水磨调。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箫)、笙、琵琶等。传奇作家梁辰鱼得到魏良辅的合作,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传奇《浣纱记》,推动了昆腔的传播。
昆腔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方的北昆;南方的苏昆、湘昆、川昆等,形成昆腔系统。此外,昆腔在近百年来又对京剧、川剧、婺剧、湘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山西上党梆子和广东正字戏等剧种有过重大的影响,许多剧种至今仍保存着昆曲的剧目、唱腔和器乐曲牌。
二刻
此本《隐秀轩集》是崇祯年翻刻本,故称“重校定二刻新版”,它忠实地保存了原刻本的内容。天启二年(1622年)原刻本现存美国国会图书馆。
团场
团场:当天最后演出的一出戏,俗名压轴子。
养心殿
寿康宫
太后宫之一。位于故宫内廷外西路,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元年(1736年)建成。为皇太后居慈宁宫之寝宫,太妃、太嫔们亦随居于此。
同乐园
同乐园位于圆明园后湖东北面,是园中最大的戏台,有清音阁3层,宽10丈,下层设演特技的机轴;南有化妆室5间,北有观戏楼5间。乾隆间每年从正月十三起在此举行酬节会,连日宴赏宗室王公及外藩陪臣,并赏听戏;每逢皇帝生日,也在此演戏庆祝数日。
承应戏
专为皇帝、皇太后、皇后演出的戏剧,是当时约定俗成的叫法。
重华宫
酒宴承应剧目
酒宴承应剧目有《柳营会饮 玉马归朝》和《富贵长春》等。
午门
元宵
本义为上元节之夜。由于此夜民间习俗喜吃汤圆,后乃把汤圆称为元宵,更把上元节称为元宵节。汤圆,先秦已有类似食品,唐代称面茧,宋时称“圆子”或“团子”,当时已很盛行,有合家“团圆”之意。
法宫雅奏
宫中为诸喜庆事所演之戏,如皇帝或皇子指婚,演出《红丝结吉》、《璧月呈祥》,皇帝大婚、皇子成婚,演出《列宿遥临》、《双星永庆》,皇太后上徽号、册封妃嫔、行围等等各有专演之戏。乾隆时礼仪最繁,法宫雅奏之戏亦多,道光以后,巡幸、筵宴等礼渐少,法宫雅奏之戏也随之减少。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