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协吉 璧月呈祥》(总本)
《红丝协吉 璧月呈祥》(总本)封面
《红丝协吉 璧月呈祥》(总本)之红丝协吉戏文
《红丝协吉 璧月呈祥》(总本)之璧月呈祥戏文
《红丝协吉 璧月呈祥》(总本)戏文
【《红丝协吉 璧月呈祥》(总本)】
  《红丝协吉 璧月呈祥》(总本),一本二出,不著撰者姓名。清升平署抄本。开本30.5cm×25.5cm。半页6行,行13字,小字行21—22字,无框栏。唱词旁附注曲谱。昆腔。1册。
  本剧是清代宫廷庆典承应法宫雅奏中“皇上定婚承应”的剧目。光绪皇帝定婚时曾承应此剧。本剧实为一出戏的上、下场,唱的是在“皇上初行定婚之礼”时,月下老人职掌伉俪良缘,以赤绳作合。嫦娥向皇宫进呈月宫中的宝瓮。仙女以霓裳法曲为前导,二神率众仙女前往赞襄庆典。喜筵前,嫦娥和月下老人等众仙献瑞,同唱《永团圆》之曲。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清代杂剧全目》等书著录。
撰稿人:白『0126』皛

红丝

指红丝石,产于青州益都黑山(今山东省境内),石色红黄相间,红理黄纹或黄理红纹。唐中和年间已有开采,据说产石的洞口在绝壁之上。宋时唐彦猷复遣石工入洞取石,此为红丝石用作砚材的最早记载。此后,巨石摧掩洞门,石遂绝。宋代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苏易简的《文房肆谱》诸本砚谱均对红丝石砚加以品评,唐彦猷在《砚录》中赞红丝石砚试墨有膏润浮泛,墨色相凝若漆,以红丝石砚为天下第一。

总本

即戏剧的总剧本,包括每个角色的上下场、对白、唱词、简单动作等,一般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总本也是安殿本用本之一,供皇帝审批剧本和帝后看戏时阅览,以了解剧情。

昆腔

昆腔:又名昆山腔,是明代最重要的戏曲声腔。它是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及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经过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代著名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发展和提高有过重大贡献,后人将其奉为“昆腔之祖”。魏良辅与志同道合的乐师、曲师合作,从清唱入手,吸收海盐、弋阳诸腔加以融化、发展,创出清柔婉折的水磨调。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箫)、笙、琵琶等。传奇作家梁辰鱼得到魏良辅的合作,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传奇《浣纱记》,推动了昆腔的传播。
昆腔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方的北昆;南方的苏昆、湘昆、川昆等,形成昆腔系统。此外,昆腔在近百年来又对京剧、川剧、婺剧、湘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山西上党梆子和广东正字戏等剧种有过重大的影响,许多剧种至今仍保存着昆曲的剧目、唱腔和器乐曲牌。

庆典承应

凡遇皇太后、皇帝万寿,皇帝大婚,后妃千秋时,内外学都要在宫内演出,称庆典承应。演出的剧目有《双星永寿》、《碧月呈祥》、《八仙祝寿》、《群仙拱寿》、《万国来朝》等。

庆典承应戏

清宫中凡遇皇太后、皇帝、后妃寿辰,皇子成婚或祝捷等喜庆之日,都要按庆典内容承应戏剧。主要分为《九九大庆》和《法宫雅奏》两部分。

承应戏

专为皇帝、皇太后、皇后演出的戏剧,是当时约定俗成的叫法。

《法宫雅奏》

清代皇帝大婚,上“恭上”徽号(一般是皇后恭上皇太后徽号,而皇帝恭上太上皇徽号者只有乾隆皇帝),皇子出生、“洗三”、弥月、成婚,皇帝册封妃嫔、大驾还宫、行幸翰苑以及迎銮、行围、祝捷、召试咏古(展诗应律)、酒宴之日,都要按庆典内容承应戏剧,统称《法宫雅奏》。

法宫雅奏

宫中为诸喜庆事所演之戏,如皇帝或皇子指婚,演出《红丝结吉》、《璧月呈祥》,皇帝大婚、皇子成婚,演出《列宿遥临》、《双星永庆》,皇太后上徽号、册封妃嫔、行围等等各有专演之戏。乾隆时礼仪最繁,法宫雅奏之戏亦多,道光以后,巡幸、筵宴等礼渐少,法宫雅奏之戏也随之减少。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

杂剧

杂剧:晚唐已见“杂剧”之名,其特点不详。其后有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先所称杂剧通常指元杂剧,每本以四折为主,有时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数和宾白组成。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都是元杂剧的杰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