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福云集》(总本)
《万福云集》(总本) 封面
《万福云集》(总本) 首页
《万福云集》(总本) 排“喜”字
《万福云集》(总本) 排蝙蝠图案
《万福云集》(总本) 内页
【《万福云集》(总本) 】
  《万福云集》(总本),清,不著撰者姓氏,清昇平署抄本。昆腔。唱词旁附注曲谱。半页4行,行18字。抬头行20字。开本24.1cm×15.4cm。朱墨句读。单出戏。
  清咸丰二年(1852年)六月初十日早膳承应戏,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十七日同治帝大婚期间长春宫承应戏,均以此剧作开场戏。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初十日长春宫承应此剧。光绪九年(1883年)六月十二日漱芳斋承应戏,巳初一刻开戏,酉正三刻七分戏毕,以此剧作团场戏。光绪十年(1884年)正月初一日长春宫承应戏,辰初三刻十分开戏,戌初一刻十分戏毕,有此剧。光绪十年(1884年)六月二十五日漱芳斋承应戏,未初三刻二分开戏,酉正一刻一分戏毕,以此剧作团场戏。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十七日颐年殿承应戏,巳初二刻五分开戏,酉正五分戏毕,有此剧。
  此剧系清宫万寿圣诞和外国使臣朝贺承应剧目之一。剧情为:大清圣主仁功厚,九洲万国共来朝。锡福天官奉玉帝旨,前往御筵呈祥献瑞。祝愿圣母圣主仁寿绵长,筹添海屋,寿福无量。和合二仙欢喜而来,“恭逢圣母训政,圣主当阳”,御前献瑞。众福神舞献一回,将福寿双全献上大清朝,惟愿圣主长生永不老。
  清昇平署抄本《九九大庆五十二卷》亦载此剧。
  《穿戴题纲》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
撰稿人:白伯缟

总本

即戏剧的总剧本,包括每个角色的上下场、对白、唱词、简单动作等,一般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总本也是安殿本用本之一,供皇帝审批剧本和帝后看戏时阅览,以了解剧情。

昇平署

昇平署是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其前身为南府。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于宫廷戏剧活动日渐衰败而大量裁减人员,并改称此名,但习惯上有时仍称南府。其隶属于内务府,设总管1人,首领4人。下设钱粮处、档案房、中和乐。清末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喜好戏曲,遂又大批挑选民籍学生入宫,四大徽班中的很多著名演员都兼充昇平署教习和学生,内学、外学和本家成鼎足之势,戏曲活动空前繁荣。南府和昇平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戏曲剧本,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促进了京剧剧种的形成,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昆腔

昆腔:又名昆山腔,是明代最重要的戏曲声腔。它是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及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经过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代著名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发展和提高有过重大贡献,后人将其奉为“昆腔之祖”。魏良辅与志同道合的乐师、曲师合作,从清唱入手,吸收海盐、弋阳诸腔加以融化、发展,创出清柔婉折的水磨调。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箫)、笙、琵琶等。传奇作家梁辰鱼得到魏良辅的合作,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传奇《浣纱记》,推动了昆腔的传播。
昆腔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方的北昆;南方的苏昆、湘昆、川昆等,形成昆腔系统。此外,昆腔在近百年来又对京剧、川剧、婺剧、湘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山西上党梆子和广东正字戏等剧种有过重大的影响,许多剧种至今仍保存着昆曲的剧目、唱腔和器乐曲牌。

承应戏

专为皇帝、皇太后、皇后演出的戏剧,是当时约定俗成的叫法。

长春宫

团场

团场:当天最后演出的一出戏,俗名压轴子。

漱芳斋

二刻

此本《隐秀轩集》是崇祯年翻刻本,故称“重校定二刻新版”,它忠实地保存了原刻本的内容。天启二年(1622年)原刻本现存美国国会图书馆。

天官

天官: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

和合二仙

唐朝贞观年间,有一个姓张的河南人,二十余岁了,仍寡言迟钝。因辽东从军的长兄久无音信,父母惦念,他就包好烙饼,说是给哥哥送去,出门后快速如飞,傍晚回到家里,并带回哥哥的家书。一天往返万里,人们对他极为佩服,称他“万回哥哥”。宋代杭州腊月已有祭祀“万回”的习惯,称他为和合神,保佑万里之外的亲人能够早日回家团聚。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唐代诗僧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苏州寒山寺有二仙的雕像,手持“盒”与“荷”,音同“和”、“合”,即取“和合”之意,有和睦同心等意。和、合二仙主管团聚和顺。

九九大庆

帝、后生日所演庆寿之戏。皇帝万寿、太后圣寿日,演戏要连续数日乃至十数日。剧本有《九如颂歌》、《万卉呈祥》、《群仙祝寿》、《百福骈臻》等。遇帝后整寿如六十、七十、八十大寿,更要举行大规模庆祝。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