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道光三年(1823年)圆明园承应,道光九年(1829年)正月十四日奉三无私午宴承应,道光十八年(1838年)正月十二日奉三无私午宴承应(伺候中和韶乐),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正月初十日奉三无私午宴承应,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十三日乾清宫午宴承应,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十三日乾清宫午宴承应,光绪七年(1881)正月十三日乾清宫午宴承应,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颐和园承应,均演出此剧
本剧为上元前一日承应剧目之一,亦为碧霞元君诞辰承应剧目之一,道光三年(1823年)四月十八日,宣宗旻宁在圆明园广育宫拈香,外学承应《天官祝福》,宣宗皇后拈香,内学承应《星云协庆》。
剧本写当今圣天子比德唐尧,奎璧二星奉玉帝旨,于元宵前后前往皇都,呈献景星之庆。百姓观赏景星祥瑞。剧本注部分角色扮演人。
清昇平署抄本《月令承应九十卷》亦载此剧。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
总本
即戏剧的总剧本,包括每个角色的上下场、对白、唱词、简单动作等,一般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总本也是安殿本用本之一,供皇帝审批剧本和帝后看戏时阅览,以了解剧情。
南府
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约设于康熙年间,府址在皇城内(今南长街南口以西)南花园。隶属于内务府,设大总管一名,乾隆年官级六品。南府下设若干机构,有内学、外学、十番学、中和乐、弦索学、钱粮处、档案房和大差处。乾隆年间民籍艺人增多,均在南府和景山官学,习惯上统称南府学生。景山只设外学、钱粮处和档案房。嘉庆年间革退部分民籍学生。道光三年(1823年)将南府和景山合并,进行了大的改组和裁减。道光七年(1827年),革去全部外学,十番学并入中和乐,改南府为升平署。
弋腔
弋腔:又称弋阳腔,戏曲声腔之一。由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吸收北曲而成。弋腔至迟在元代后期已经出现。明、清两代,弋腔在南北各地繁衍发展,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声腔之一。其唱腔结构来自南戏的曲牌联套体制,角色行当也承南戏,分生、旦、净、末、丑。其舞台表演,即唱、作、念、打则只用锣鼓节制、帮衬,无管弦伴奏。清代宫廷承应戏系列中弋腔占十分之三。
上元
道家解释宇宙分为天、地、水三界,分别以天官、地官、水官掌管。到北魏时以三官配三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定为天官诞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地官诞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水官诞辰为下元节。
天官
天官: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
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东部,占地约350万平方米,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雍正、乾隆年间陆续扩建,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基本建成。嘉庆、道光、咸丰时有所增建,前后历时150余年,终于建成了一个包括140余所宫殿楼阁、100多处秀丽景致的宏伟的皇家园林。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
乾清宫
中和韶乐
中和韶乐在清代乐制中的规格最高,被儒家看成是教化、统治人的工具,因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备至的宫廷雅乐。中和韶乐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和朝会典礼。演奏乐器包括:鎛钟、特磬、编钟、编磬、建鼓、篪、排箫、埙、箫、笛、琴、瑟、笙、搏拊、柷、敔、麾等,全部乐器使用材料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即八音俱全,符合古代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
上元前一日承应
清宫在上元前一日举行亲藩家宴,此时承应剧目有《景星协庆 灯月交辉》、《悬灯预庆》、《捧爵娱亲》、《嘉夜戏游》、《赓歌拜舞》、《天桥幻渡》、《挟客观灯》、《村社酬神》、《月宫耀彩》、《学士传觞》和《行营享士》等。
碧霞元君诞辰承应
碧霞元君又称泰山娘娘,农历四月十八日为其诞辰。碧霞元君的来历有五种说法,一是汉朝宫廷中的玉女雕像,二是黄帝的仙女,三是汉明帝时的女神童,四是道教中受玉帝之命护国佑民的女仙,五是东岳大帝的女儿。第五种说法最为流行。东岳大帝父女居泰山,“泰”字在《易经•泰卦》表示天地交而万物通,故人们附会为妇女生子之意。又说“岱居本位,其色惟碧,东方主生,一本乎坤元滋生万物”,所以民间又视其为送子娘娘。清代京师(北京)重视此节,百姓至南顶进香。清宫廷则承应戏剧。如道光三年(1823年)四月十八日,宣宗旻宁在圆明园广育宫拈香,然后外学承应《天官祝福》,宣宗皇后拈香,内学承应《星云景庆》。
元宵
本义为上元节之夜。由于此夜民间习俗喜吃汤圆,后乃把汤圆称为元宵,更把上元节称为元宵节。汤圆,先秦已有类似食品,唐代称面茧,宋时称“圆子”或“团子”,当时已很盛行,有合家“团圆”之意。
昇平署
昇平署是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其前身为南府。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于宫廷戏剧活动日渐衰败而大量裁减人员,并改称此名,但习惯上有时仍称南府。其隶属于内务府,设总管1人,首领4人。下设钱粮处、档案房、中和乐。清末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喜好戏曲,遂又大批挑选民籍学生入宫,四大徽班中的很多著名演员都兼充昇平署教习和学生,内学、外学和本家成鼎足之势,戏曲活动空前繁荣。南府和昇平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戏曲剧本,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促进了京剧剧种的形成,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月令承应
月令承应:宫中逢时按节,如元旦、立春、寒食、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均要承应戏剧。一年之中的节令戏本约有200多种,各节令均有相应剧本,因时轮换。戏剧内容多与民俗有关,还有粉饰太平、天朝万年之意。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