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光绪五年(1879年)六月二十六日宁寿宫承应戏(辰初二刻五分开戏,未初二刻十分戏毕),光绪十年(1884年)六月二十六日宁寿宫承应戏(辰初二刻开戏,未正十分戏毕),均有此剧。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月初十日颐年殿承应戏,巳正一刻开戏,申正三刻五分戏毕,有大人看戏,有此剧前三出。
本剧系清宫皇帝和皇太后万寿圣诞承应剧目之一,写“恭遇当今圣母圣主万寿圣诞”,木工金母率群仙往神州庆贺,东方朔和毛遂等争献仙椹、仙露的故事。戏分六出,每出的标目及内容如下:
第一出“芬灵开宴”。东华帝君在芬灵宫大排筵席,请金母与十洲三岛男女真仙赴宴,共议恭贺“皇太后四旬大庆”。黄石君、白石生、安期生、黄初平、杜兰香、萼绿华、吴彩鸾和弄玉同往芬灵。半途又遇刘纲、黄安、宁封子和卫叔卿蒙木公相召亦赴宴芬灵,而麻姑和细君已随金母先行。神荼和鬱垒奉金母法旨小心看守芬灵,迎接众仙赴宴。
第二出“相嘲误筵”:东方朔与毛遂于赴宴途中相遇。东方报怨毛遂偷瓜自己挨打,毛遂责备东方朔变作假毛遂骗走瓜,又指使仙童将自己痛打。二仙一路嘲讽争吵,耽误时间,到芬灵宫华筵已散。卫叔卿等醉饱而归,嘲笑二仙饿着肚子装饱,告诫尽早准备寿礼,像去年那样到广成子那里偷瓜可不行。
第三出“窃果巧赚”:东方朔与细君夫妇回至洞府,商议以何物作寿礼。细君说碧海中生长有扶桑仙椹,树高数千丈,树围两千丈,九千年长一次果实,人若食之长生不老,遍体金色。此树有周围纯阳之火,东方朔道术浅微难克,由细君初更前往窃取。夫妇二人的谈话被悄悄跟入洞的毛遂窃听。细君来到仙树附近,发现有旸谷子的仙童看守,怕偷盗行径被发现,遭人耻笑,遂变作金眼毛遂的形象行窃。因弄断折枝惊醒仙童,细君使分身术,化身抵挡仙童,自己窃走仙椹。毛遂变作东方朔半途接应细君,骗走仙椹。细君等着随后追来的旸谷子,指引毛遂所居碧云洞的方向。
第四出“佳酿长生”:细君回至洞府见到东方朔,料想上了毛遂的当。毛遂回至碧云洞,吩咐仙童将仙椹与八仙酿合制为万寿长生露,届时贡献御筵,以表诚敬之心。旸谷子认定毛遂盗窃仙椹,率日驭童子等找上门,擒拿毛遂。躲在一旁的东方朔趁双方战斗,悄悄溜进洞,窃走万寿长生露。毛遂无法脱身,供认细君。旸谷子押毛遂去找细君。
第五出“露进延年”:东方朔回府将万寿长生露交细君。旸谷子与毛遂要细君交出仙椹,细君承认为了欲效葵诚恭进异宝而折取一枝,但中途被毛遂劫夺。毛遂说把仙椹泡了长生露。旸谷子与毛遂回碧云洞去取,发觉长生露踪迹全无。毛遂无言以对,赶往朝贺。旸谷子等紧追。
第六出“共祝无疆”:东方朔捧福寿延年露一瓶与细君至木公金母处,群仙聚齐。旸谷子仍追打毛遂索要仙椹。木公金母命毛遂还仙露,毛遂指认东方朔所献仙露是自己的。而细君早已将宝瓶原上写“万寿长生露”黄签换为红签“福寿延年露”了。毛遂说:“这瓶是我的。”东方朔说:“名儿是我的。”细君说:“仙椹是我的。”旸谷子说:“仙椹的树却是我的。”群仙大笑,木公说:“普天之下皆是圣母的疆土,万物皆赖圣母慈训化育滋培,哪是你我的?一切贡献之物皆圣母皇太后所有,不过表个人诚敬之心,何分彼此?”群仙同往神州,呈献“福寿延年”之瑞。
总本
即戏剧的总剧本,包括每个角色的上下场、对白、唱词、简单动作等,一般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总本也是安殿本用本之一,供皇帝审批剧本和帝后看戏时阅览,以了解剧情。
昇平署
昇平署是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其前身为南府。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于宫廷戏剧活动日渐衰败而大量裁减人员,并改称此名,但习惯上有时仍称南府。其隶属于内务府,设总管1人,首领4人。下设钱粮处、档案房、中和乐。清末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喜好戏曲,遂又大批挑选民籍学生入宫,四大徽班中的很多著名演员都兼充昇平署教习和学生,内学、外学和本家成鼎足之势,戏曲活动空前繁荣。南府和昇平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戏曲剧本,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促进了京剧剧种的形成,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昆腔
昆腔:又名昆山腔,是明代最重要的戏曲声腔。它是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及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经过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代著名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发展和提高有过重大贡献,后人将其奉为“昆腔之祖”。魏良辅与志同道合的乐师、曲师合作,从清唱入手,吸收海盐、弋阳诸腔加以融化、发展,创出清柔婉折的水磨调。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箫)、笙、琵琶等。传奇作家梁辰鱼得到魏良辅的合作,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传奇《浣纱记》,推动了昆腔的传播。
昆腔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方的北昆;南方的苏昆、湘昆、川昆等,形成昆腔系统。此外,昆腔在近百年来又对京剧、川剧、婺剧、湘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山西上党梆子和广东正字戏等剧种有过重大的影响,许多剧种至今仍保存着昆曲的剧目、唱腔和器乐曲牌。
书衣
书衣,也称作书皮或封皮。在书册装订时另用空白纸张(一般用棉连纸,染成磁青、米色或天蓝色)加在书册前后,作为保护书的外壳,比作书的衣服,故名。历代官书的书衣多用黄、红、蓝、紫等色的绢绫做成。清代修《四库全书》,对其书衣更匠心独具,别开生面,以青、红、蓝、灰四种来颜色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用以标志经、史、子、集四库,这种做法,实开清代晚期和近代书籍封面绘画等装帧设计的先声。
响排
响排亦称两合成,乐队参加排练, 演员不穿戏服,不化装。
天头
立轴款式的书画,其左右两边的镶料称之为“边”,上、下两头的镶料称之为“天地”或“天头”、“地头”。对联、条屏以及竖式镜心的镶料名称亦同上。
宁寿宫
承应戏
专为皇帝、皇太后、皇后演出的戏剧,是当时约定俗成的叫法。
二刻
此本《隐秀轩集》是崇祯年翻刻本,故称“重校定二刻新版”,它忠实地保存了原刻本的内容。天启二年(1622年)原刻本现存美国国会图书馆。
皇太后万寿圣诞承应
皇太后寿辰日承应戏剧,其剧目有《云日增辉 人天普庆》、《芝眉介寿》、《宝塔凌空》、《三元百福》、《添筹称庆》、《福寿双喜》、《喜溢环区》、《五福五代》、《虞庭集福》、《佛国祝寿》、《甲子图》、《比寿图》、《八仙庆寿》、《长生祝寿》、《祥芝迎寿》、《灵仙祝寿》、《群仙祝寿》、《万寿同春》、《日月迎祥》、《人天普庆》、《万寿祥开》、《万寿长生》、《河清海宴》、《尧天雅奏》、《韶护九成》、《万花向荣 御苑献瑞》、《慈容衍庆 蝠现瓶开》、《福禄寿》、《寿山福海》、《祝福呈祥》、《太平祥瑞》等。
东方朔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人。《史记》和《汉书》有传。汉武帝时官至太中大夫,以善辞赋、巧词令、诙谐滑稽、语锋机智幽默而闻名,《汉书》称他为“滑稽之雄”。约东汉末年,民间奉其为仙。据《旧小说·甲集一·东方朔传》载,东方朔在世时曾对人说,天下知其底细者唯大王公一人。东方朔死后,汉武帝召大王公询问,大王公说不知。帝问大王公有何擅长,答曰观星。帝又问诸星是否皆在,大王公回答说诸星俱在,唯独岁星失踪18年后复现。于是武帝长叹道,东方朔在帝身边18年,却不知其为岁星。
方朔
方朔(生卒年不详),清代人,字小东,安徽怀宁人。官同知。长白花松岑、法可盦并重其才,延为上客。善骈文,工篆、隶书,学张迁碑及孔庙三碑。又能作细书,五寸之砚,一尺之笺,皆可缩写千余字汉碑一通。
东华帝君
东华帝君又称东皇公,亦作东王公、木公、东木公、东华真人等。神话中的仙人,掌管男仙名籍。与西王母对称。晋葛洪《抱朴子•登陟》:“称东王父者,麋也;西王母者,鹿也”。
女真
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12-13世纪时,曾建立统治中国北方达百余年的金朝,15、16世纪时以不同的姓氏分散生活于中国东北,后由努尔哈赤统一,由皇太极将女真族改为满洲。
白石生
白石生,传说中的仙人,中黄子的弟子,彭祖时已两千余岁,不爱飞升,但追求长生,经常煮白石吃,又因为靠近白石山住,故号“白石生”。见汉刘向《列仙传•白石生》。
白石
即曲阳黄山白石,色泽光洁,纹理细腻,俗称汉白玉或白大理石,在造像记中则名为玉石或白玉石。迟至北魏晚期,人们已经规模化开采利用,延绵至今。
安期生
安期生,秦汉间齐人,一说琅琊阜乡人。传说他从河上丈人习黄帝、老子之说,后到东海边卖药。秦始皇东游,与他交谈三天三夜,赐给他金璧数千万。但他没有接受,留下一封信及一双赤玉舄后,就遁迹了。后来秦始皇派遣使者到大海中去找他,还没有到蓬莱,因风浪太大而返回。一说安期生与蒯通友善。后来的方士、道家称其为居于海上的神仙。见《史记•乐毅传》、《史记•封禅书)》、《汉书•蒯通传》、《列仙传》等。
吴彩鸾
吴彩鸾(生卒年不详),唐大和年间(823—825年)河南濮阳县人,吴猛之女,夫文箫。家贫,以抄书为业。此卷《刊谬补缺切韵》,元王恽《玉堂嘉话》卷二记为“吴彩鸾龙鳞楷韵”,《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为“唐吴彩鸾书唐韵”。此外,史书中记在吴彩鸾名下的抄本韵书还有很多,如《切韵》、《玉篇》等。其小楷字体遒丽,用笔圆润,笔法纯熟,书写极速且精。
麻姑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女,自言已见沧海三次变为桑田。相传她手指如鸟爪,能抛米为珠。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她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故人们以麻姑与长寿并喻,并常在向女性祝寿时赠献麻姑像,称“麻姑献寿”。
广成子
广成子为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居崆峒山石室。黄帝曾访问他。见晋葛洪撰《神仙传•广成子》。
折枝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八仙
“八仙”乃古代神话传说中的8位神仙: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与曹国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