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天叶庆》(总本)
《神天叶庆》(总本)封面
《神天叶庆》(总本)第一出
《神天叶庆》(总本)内页
【《神天叶庆》(总本)】
  《神天叶庆》(总本),清,不著撰者姓氏,清昇平署抄本。昆腔。半页8行,行20字,小字同。抬头行21字。开本25.8cm×17.1cm。墨笔楷书。一本八出。
  本剧为清宫皇帝和皇太后万寿圣诞承应剧目之一。写“恭遇圣母七旬大庆”,伏羲帝之母华胥氏召释迦之母摩耶氏和老君之母婴敷氏,议定启建东海屋。龙王和鲁班等争夺营造权,观音收伏龙女入佛门,儒释道三教神佛赴东海屋,添筹恭祝圣母万寿。戏分八出,每出的标目及内容如下:
  第一出“谕降华胥”:“恭遇圣母七旬大庆”,伏羲帝之母华胥氏召释迦之母摩耶氏和老君之母婴敷氏,议定由观音和王母在东海启建一座海屋,届时众神在海屋恭祝圣寿。
  第二出“勅营海屋”:东海龙王奉菩萨命,指派海神负责营造海屋。
  第三出“公输争匠”:鲁班公输子认为自己是皇家大内工程的钦工,启建海屋是自己的职责,率工匠急急来东海,遇海神率水部工匠,如泥水匠、木匠、油漆匠、裱糊匠已经开始工作。双方为争海屋的营造权打起来,海神与水府工匠败退。鲁班率部追入龙宫。龙王将鲁班赶出龙宫。
  第四出“鹿皮燃犀”:鹿皮公奉王母命往东海修建海屋,遇鲁班诉说遭龙王排斥事,再找龙王讲礼,交涉失败,用法宝犀牛角打退龙王。
  第五出“龙女扬威”:犀牛角是龙王的克星。龙王退入宫内仍浑身瘫软,惧怕鹿皮公打来。龙女替父出宫迎敌。
  第六出“善才奋武”:龙女打败鹿皮公等。善才童子奉观音命前来监阅海屋修造情况,遇慌张的鹿皮公等被龙女追杀,问明情况,责问龙女为何不许鲁班等共建海屋,龙女则坚持要擒鹿皮公等为父王报仇。善才念咒,拂尘变枪,与龙女开战。
  第七出“渤海波平”:观音菩萨料想善才至东海必遇一番争竞,随后赶到。她看龙女与佛门有缘,有意收其为弟子。龙王听水卒报告女儿与观音的弟子善才童子打起来,知道事情不妙,特来阻止女儿。善才深悉玄机,将龙女引至菩萨前。龙女不愿入法门,以惠剑指向菩萨,反被菩萨用柳枝紧缠,只好皈依观音座下。观音又命龙王与鲁班、鹿皮公协同修建海屋。
  第八出“春台凤舞”:佛国仙都一切庆典办理圆成。华胥氏率神佛各驾祥云赴东海称祝。龙王与鲁班、鹿皮公请圣母观看新建海屋。诸神佛一致称妙,请华胥氏为添筹领袖。王母命凤神献“彩凤之舞”,龙王献“皇龙之舞”,菩萨令罗汉仙真各持心花诚献嘉祥,以为合韵添筹之典。华胥氏又命众神“年年此日在此恭祝圣典”,众神唱赞:“富贵家国利苍生,万年宝祚长安定。天心眷兮人事顺,德弥深厚福弥增,万岁千春共欢庆。”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
撰稿人:白伯缟

总本

即戏剧的总剧本,包括每个角色的上下场、对白、唱词、简单动作等,一般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总本也是安殿本用本之一,供皇帝审批剧本和帝后看戏时阅览,以了解剧情。

昇平署

昇平署是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其前身为南府。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于宫廷戏剧活动日渐衰败而大量裁减人员,并改称此名,但习惯上有时仍称南府。其隶属于内务府,设总管1人,首领4人。下设钱粮处、档案房、中和乐。清末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喜好戏曲,遂又大批挑选民籍学生入宫,四大徽班中的很多著名演员都兼充昇平署教习和学生,内学、外学和本家成鼎足之势,戏曲活动空前繁荣。南府和昇平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戏曲剧本,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促进了京剧剧种的形成,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昆腔

昆腔:又名昆山腔,是明代最重要的戏曲声腔。它是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及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经过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代著名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发展和提高有过重大贡献,后人将其奉为“昆腔之祖”。魏良辅与志同道合的乐师、曲师合作,从清唱入手,吸收海盐、弋阳诸腔加以融化、发展,创出清柔婉折的水磨调。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箫)、笙、琵琶等。传奇作家梁辰鱼得到魏良辅的合作,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传奇《浣纱记》,推动了昆腔的传播。
昆腔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方的北昆;南方的苏昆、湘昆、川昆等,形成昆腔系统。此外,昆腔在近百年来又对京剧、川剧、婺剧、湘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山西上党梆子和广东正字戏等剧种有过重大的影响,许多剧种至今仍保存着昆曲的剧目、唱腔和器乐曲牌。

皇太后万寿圣诞承应

皇太后寿辰日承应戏剧,其剧目有《云日增辉 人天普庆》、《芝眉介寿》、《宝塔凌空》、《三元百福》、《添筹称庆》、《福寿双喜》、《喜溢环区》、《五福五代》、《虞庭集福》、《佛国祝寿》、《甲子图》、《比寿图》、《八仙庆寿》、《长生祝寿》、《祥芝迎寿》、《灵仙祝寿》、《群仙祝寿》、《万寿同春》、《日月迎祥》、《人天普庆》、《万寿祥开》、《万寿长生》、《河清海宴》、《尧天雅奏》、《韶护九成》、《万花向荣 御苑献瑞》、《慈容衍庆 蝠现瓶开》、《福禄寿》、《寿山福海》、《祝福呈祥》、《太平祥瑞》等。

伏羲

又称“伏戏”、“宓牺”、“庖牺”等,是古代传说中人类始祖。传说他与女娲兄妹相婚,教民结网渔猎、卜八卦等。

鲁班

鲁班(生卒年不详),姓公输,名般,亦作班、盘,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善于制造新器械的能工巧匠,曾为楚王作舟战之器钩柜及攻城之具云梯。又传他曾发明撞车、车、弩、硙木匠工具等,被后世建筑匠与木匠奉为“祖师”。

观音

梵文 (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龙女

据《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载,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8岁便聪明异常,常听文殊讲《法华经》,后来见佛献宝,变为男身,立地成佛。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大内

皇宫之内。

鹿皮公

鹿皮公,又名鹿皮翁,传说中的仙人,巧匠。汉朝刘向的《列仙传•鹿皮公》有记载。

罗汉

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