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清宁》(总本)
《四海清宁》(总本)封面
《四海清宁》(总本)第一出
《四海清宁》(总本)内页
【《四海清宁》(总本)】
  《四海清宁》(总本),清,不著撰者姓氏,清昇平署朱墨抄本。昆腔。半页9行,行20字,小字同。抬头行21字。开本25.6cm×18.3cm。墨笔楷书,朱墨句读。一本六出。
  本剧为清宫皇帝万寿圣诞承应剧目之一。写“恭逢当今圣主万寿圣诞”,广成子诸仙同往神京庆祝,东海龙太子海上树珊瑚祥瑞,越裳、西旅、肃慎和青邱四国争夺海宝,贡献中华的故事。戏分六出,每出标目及内容如下:
  第一出“寿星降勅”:“恭逢圣主当阳,万灵效顺”,众仙聚会崆峒山,各携寿礼:广成子炼长生不老九转金丹,杜升酿益算延龄万花寿酒,赤将子献百草花,方回献云母,昌容献蓬虆根等。杜升演绎寿酒的妙处与变化:酒瓮能大能小,酒或隐或现,瓮中跳出酒精仙。此瓮装入多少酒也不满,吸出多少酒仍不能尽。意谓受福无量,永寿无极。寿星骑鹤至,宣元始天尊法旨:广成子为领袖,遍谕十洲三岛神洞天福地神仙,同往神州庆祝圣主万寿圣诞。
  第二出“波臣献瑞”:东海龙王之子感戴皇仁厚泽,在海上献百尺珊瑚祥瑞。形若龙蟠,光华耀日。
  第三出“越裳侦宝”:越裳国渔翁董二叔率渔民出海遇祥瑞珊瑚树,报告国王,作为进献天朝的贡物。
  第四出“远人向化”:诸番感霈天朝帝主教育之恩,使外域坐享太平。约定办理礼仪,海边会齐,同往朝贡。西旅国王获得五彩陆离小狮子,王妃做机器洋人,进献天朝。行至越裳国海面,挖掘珊瑚树,欲献彤庭,博天颜一笑。
  第五出“海角蛮争”:越裳国王和肃慎国王正在商议朝贡事,闻小番报西旅抢走珊瑚树,立即前后策应,兵讨西旅国王,紧追不舍。
  第六出“道服诸蛮”:青邱国王助西旅国王抵御越肃二国王。广成子正要渡海,遇诸番交战,劝阻无效,遂施加法术,遣四天将持戈矛降服四国王,要各相和好,将珊瑚树作为各国公进之仪。四国王叹服,同唱:“盈宁海宇欣欢畅,化洽仁风被广,邻国和同祝圣皇。”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
撰稿人:白伯缟

总本

即戏剧的总剧本,包括每个角色的上下场、对白、唱词、简单动作等,一般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总本也是安殿本用本之一,供皇帝审批剧本和帝后看戏时阅览,以了解剧情。

昇平署

昇平署是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其前身为南府。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于宫廷戏剧活动日渐衰败而大量裁减人员,并改称此名,但习惯上有时仍称南府。其隶属于内务府,设总管1人,首领4人。下设钱粮处、档案房、中和乐。清末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喜好戏曲,遂又大批挑选民籍学生入宫,四大徽班中的很多著名演员都兼充昇平署教习和学生,内学、外学和本家成鼎足之势,戏曲活动空前繁荣。南府和昇平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戏曲剧本,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促进了京剧剧种的形成,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昆腔

昆腔:又名昆山腔,是明代最重要的戏曲声腔。它是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及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经过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代著名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发展和提高有过重大贡献,后人将其奉为“昆腔之祖”。魏良辅与志同道合的乐师、曲师合作,从清唱入手,吸收海盐、弋阳诸腔加以融化、发展,创出清柔婉折的水磨调。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箫)、笙、琵琶等。传奇作家梁辰鱼得到魏良辅的合作,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传奇《浣纱记》,推动了昆腔的传播。
昆腔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方的北昆;南方的苏昆、湘昆、川昆等,形成昆腔系统。此外,昆腔在近百年来又对京剧、川剧、婺剧、湘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山西上党梆子和广东正字戏等剧种有过重大的影响,许多剧种至今仍保存着昆曲的剧目、唱腔和器乐曲牌。

皇帝万寿圣诞承应

皇帝万寿圣诞承应:皇帝万寿圣诞承应剧目有《福禄寿》、《九九大庆》(大戏)、《青牛独驾》、《环中九九》、《寿庆万年》、《山灵应瑞》、《益金阶恭祝无疆》、《群仙祝寿》、《百福骈臻》等。

广成子

广成子为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居崆峒山石室。黄帝曾访问他。见晋葛洪撰《神仙传•广成子》。

珊瑚

珊瑚是由生长在海里的一种低级腔肠动物珊瑚虫分泌出来的大量石灰质堆积而成,多呈树枝状,断面有同心层状花纹。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主要以方解石的形式出现,硬度为3.5—4,比重为2.60—2.70。不耐酸碱。珊瑚主要有红、白、绿、紫等颜色,其中以颜色纯正的红珊瑚为上品。
珊瑚质地细腻柔韧坚实,可用来雕刻工艺品或镶嵌首饰,还可入药。在亚洲,珊瑚的主要产地在日本到台湾一线海域,海南岛及西沙群岛亦有出产。
清代,一、二品官员的顶戴都是用红珊瑚制成。

寿星

即老人星,人们常把其塑成头部长而隆起的老人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寿的象征。

方回

方回(1227-1307年),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南宋景定年进士,知岩州府事。入元为建德路总管。方回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先赅之。及守岩州,举城迎降于元。晚年倡道学。著《桐江集》、《瀛奎律髓》等流布于世。

五彩

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此书为中国现存公藏善本书目的总汇,收录了各级各类公藏部门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781家单位的现存善本图书约13万部,但台湾地区除外。版本目录学上关于“善本”的含义向来是指精加校雠、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以及名家抄校、前贤手稿之类。本书目据上述范围选取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书籍,但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本书目按经、史、子、集、丛5部编排,分部出版。各部类所收各书以著者的时代先后为序;同书有多种版本者,亦按时代先后,先刻本,次抄本,有稿本者排在各本之前。每部书依次著录其书名、卷数、编著注释者、版本、批校题跋者及统一编号。每部书之后有藏书单位代码表和藏书单位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