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剧为清宫皇帝万寿圣诞承应剧目之一,写群仙争向朝廷圣主献寿的故事。戏分为八出,每出标目及内容如下。
第一出“普陀梵唱”:“今万寿圣节”,福禄等星垣呈献福禄,恭庆圣母皇太后福禄绵长。观音菩萨为添筹领袖,命罗汉演就绵长之舞。善才龙女祝颂无量寿真言。
第二出“九阳慕道”:九阳山如意真君烧好炉丹,朝天祝圣。
第三出“南山寿现”:南极星君奉东华帝君旨意,主持“万寿圣诞”庆祝,其座下的白鹤童和六合童看守万寿圣诞至宝——无量寿葫芦。九阳真君座下孔明王(孔雀精)弄个神通,盗走葫芦,托东方朔转交师尊。白鹤寻找宝葫芦,路遇八仙中的四仙,误认为李铁拐身背的葫芦即是所失之宝,双方误斗,铁拐李被擒,何仙姑等逃遁。
第四出“蓬莱仙集”:吕洞宾回蓬莱与张果老等商议朝天事宜,涓子等四仙应如意真君之召,前往皇洲庆寿。
第五出“羽童感格”:“时值当今圣母皇太后万寿之期”,汉钟离和韩湘子师徒商议,将围棋权作寿筹。何仙姑等回来述说铁拐李遭擒事。五仙驾云前往,再战白鹤童。吕洞宾赶到,消除双方误会,诸仙助鹤童寻找东方朔。
第六出“群真向化”:诸佛神仙前往神京,拱庆万寿圣诞。八仙一行和如意真君一行途中相遇。白鹤童向如意真君索还宝物。双方对打。
第七出“方外来宾”:东方朔一路急行,先至神京,求见观音,承认偷来无量寿葫芦,以贡献天家,惹起诸仙相斗,求菩萨调解。诸仙赶来,观音开导诸仙:“皆为敬献南山,亦属心诚志切。”大家茅塞顿开,同心献寿。
第八出“寰中拱瑞”。御园上空,观音献太极祥瑞,“大有乐丰登”。福禄寿三星增福增禄增寿,祝愿“圣主万年久远,悠久无疆”。南山仙翁献大吉无量寿。
剧末仙神佛且舞且唱:“望尘寰岳祝效嵩呼,但愿岁岁年年庆九如。”
此剧有节选本,名《灵仙祝寿》,选其四出,第一出“普陀梵唱”,第二出“南山献寿”,第三出“羽童感格”,第四出“寰中拱瑞”。
总本
即戏剧的总剧本,包括每个角色的上下场、对白、唱词、简单动作等,一般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总本也是安殿本用本之一,供皇帝审批剧本和帝后看戏时阅览,以了解剧情。
昇平署
昇平署是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其前身为南府。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于宫廷戏剧活动日渐衰败而大量裁减人员,并改称此名,但习惯上有时仍称南府。其隶属于内务府,设总管1人,首领4人。下设钱粮处、档案房、中和乐。清末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喜好戏曲,遂又大批挑选民籍学生入宫,四大徽班中的很多著名演员都兼充昇平署教习和学生,内学、外学和本家成鼎足之势,戏曲活动空前繁荣。南府和昇平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戏曲剧本,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促进了京剧剧种的形成,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昆腔
昆腔:又名昆山腔,是明代最重要的戏曲声腔。它是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及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经过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代著名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发展和提高有过重大贡献,后人将其奉为“昆腔之祖”。魏良辅与志同道合的乐师、曲师合作,从清唱入手,吸收海盐、弋阳诸腔加以融化、发展,创出清柔婉折的水磨调。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箫)、笙、琵琶等。传奇作家梁辰鱼得到魏良辅的合作,用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传奇《浣纱记》,推动了昆腔的传播。
昆腔在发展过程中与当地语言、音乐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方的北昆;南方的苏昆、湘昆、川昆等,形成昆腔系统。此外,昆腔在近百年来又对京剧、川剧、婺剧、湘剧、祁剧、赣剧、桂剧、柳子戏、山西上党梆子和广东正字戏等剧种有过重大的影响,许多剧种至今仍保存着昆曲的剧目、唱腔和器乐曲牌。
皇帝万寿圣诞承应
皇帝万寿圣诞承应:皇帝万寿圣诞承应剧目有《福禄寿》、《九九大庆》(大戏)、《青牛独驾》、《环中九九》、《寿庆万年》、《山灵应瑞》、《益金阶恭祝无疆》、《群仙祝寿》、《百福骈臻》等。
观音
梵文 (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罗汉
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
龙女
据《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载,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8岁便聪明异常,常听文殊讲《法华经》,后来见佛献宝,变为男身,立地成佛。
东华帝君
东华帝君又称东皇公,亦作东王公、木公、东木公、东华真人等。神话中的仙人,掌管男仙名籍。与西王母对称。晋葛洪《抱朴子•登陟》:“称东王父者,麋也;西王母者,鹿也”。
方朔
方朔(生卒年不详),清代人,字小东,安徽怀宁人。官同知。长白花松岑、法可盦并重其才,延为上客。善骈文,工篆、隶书,学张迁碑及孔庙三碑。又能作细书,五寸之砚,一尺之笺,皆可缩写千余字汉碑一通。
东方朔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人。《史记》和《汉书》有传。汉武帝时官至太中大夫,以善辞赋、巧词令、诙谐滑稽、语锋机智幽默而闻名,《汉书》称他为“滑稽之雄”。约东汉末年,民间奉其为仙。据《旧小说·甲集一·东方朔传》载,东方朔在世时曾对人说,天下知其底细者唯大王公一人。东方朔死后,汉武帝召大王公询问,大王公说不知。帝问大王公有何擅长,答曰观星。帝又问诸星是否皆在,大王公回答说诸星俱在,唯独岁星失踪18年后复现。于是武帝长叹道,东方朔在帝身边18年,却不知其为岁星。
八仙
“八仙”乃古代神话传说中的8位神仙: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与曹国舅。
李铁拐
八仙之首。传说他姓李,名玄,学道于太上老君。得道之后,灵魂可以离躯体而神游。随身携带一葫芦法器,神通广大,具有喜剧色彩。
蓬莱
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之一,遍地生长着奇花异草,珍禽怪兽出没其间,还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药,岛上的房屋都是用黄金白银建成的,光彩夺目。渤海之滨的山东省蓬莱,海面上有时会出现因光线折射而形成的“海市蜃楼”奇景,可能就是古人以为的仙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