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仙祝寿》(总本)
《灵仙祝寿》(总本)封面
《灵仙祝寿》(总本)第一出
《灵仙祝寿》(总本)第二出
【《灵仙祝寿》(总本)】
  《灵仙祝寿》(总本),清,不著撰者姓氏,清昇平署朱墨抄本。昆弋腔。唱词旁附注曲谱。半页4行,行15字,小字17字左右。抬头行22字。开本26.5cm×19.2cm。朱墨句读。一本四出。
  《灵仙祝寿》为《寿溢京垓》的删节本。本剧为清宫皇帝万寿圣诞承应剧目之一,写神佛八仙等争先祝贺圣主万寿的故事。戏分为四出,每出标目及内容如下:
  第一出“普陀梵唱”:逢“圣主万寿圣诞”,落伽山普陀观音菩萨奉佛旨为群真领袖,广结善缘,以做添筹佳话。观音请福星禄星等一同商议,后者建议:“圣主仁德如天,深恩莫大,我等睹此唐虞之盛,理应率舞虞庭,以祝万寿。”于是,众罗汉演就绵长之舞,祝颂无量寿真言。
  第二出“南山寿献”:众神仙争做御园献寿的班领。东方朔瑶池偷得仙桃一个。九寿山如意真君座下孔明王(孔雀精)弄个神通,盗来南山仙洞的无量寿葫芦。托东方朔持葫芦转交师父。南极星君座下的白鹤童发现无量寿葫芦被盗,外出寻找。路遇八仙中的铁拐李、何仙姑、蓝彩和和曹国舅赴御园贺寿,误认为李铁拐身背的葫芦即是所失之宝,双方误斗,铁拐李被擒,何仙姑等逃遁。
  第三出“羽童感格”:八仙中的二仙汉钟离和韩湘子师徒商议,将围棋权当寿筹。曹国舅等三仙来访,述说铁拐李遭擒事。五仙驾云前往南山,再战白鹤童等。争斗声引来路经此地的八仙中的其余二仙吕洞宾和张果老,问明原因,吕洞宾说途中遇到东方朔背着无量寿葫芦,双方消除误会,诸仙助鹤童寻找东方朔。而东方朔已先到观音菩萨处,禀供“将南极星君的无量寿偷来进献天家”。众仙随后赶到。观音劝和,以为大家“皆为敬献南山,亦属心诚志切”。众仙解和,随观音驾云前往,同心献祝。
  第四出 “寰中拱瑞”:福禄寿三星加入观音一行,前往神州,“增福、增禄、增寿,以为圣主永享悠久无疆之庆”。御园上空,观音献太极祥瑞,“大有乐丰登”,福禄寿三星祝愿“圣主万年久远,悠久无疆”,南山仙翁献大吉无量寿。剧末仙神佛且舞且唱:“望尘寰岳祝效嵩呼,但愿岁岁年年庆九如。”
  此剧全本《寿溢京垓》,分为八出,第一出“普陀梵唱”,第二出“九阳慕道”,第三出“南山寿现”,第四出“蓬莱仙集”,第五出“羽童感格”,第六出“群真向化”,第七出“方外来宾”,第八出“寰中拱瑞”。
撰稿人:白伯缟

总本

即戏剧的总剧本,包括每个角色的上下场、对白、唱词、简单动作等,一般供执行排演的人员使用。总本也是安殿本用本之一,供皇帝审批剧本和帝后看戏时阅览,以了解剧情。

昇平署

昇平署是清代宫廷戏曲承应及管理机构,其前身为南府。清道光七年(1827年),由于宫廷戏剧活动日渐衰败而大量裁减人员,并改称此名,但习惯上有时仍称南府。其隶属于内务府,设总管1人,首领4人。下设钱粮处、档案房、中和乐。清末咸丰皇帝和慈禧太后喜好戏曲,遂又大批挑选民籍学生入宫,四大徽班中的很多著名演员都兼充昇平署教习和学生,内学、外学和本家成鼎足之势,戏曲活动空前繁荣。南府和昇平署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戏曲剧本,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促进了京剧剧种的形成,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弋腔

 弋腔:又称弋阳腔,戏曲声腔之一。由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吸收北曲而成。弋腔至迟在元代后期已经出现。明、清两代,弋腔在南北各地繁衍发展,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声腔之一。其唱腔结构来自南戏的曲牌联套体制,角色行当也承南戏,分生、旦、净、末、丑。其舞台表演,即唱、作、念、打则只用锣鼓节制、帮衬,无管弦伴奏。清代宫廷承应戏系列中弋腔占十分之三。

八仙

“八仙”乃古代神话传说中的8位神仙: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与曹国舅。

皇帝万寿圣诞承应

皇帝万寿圣诞承应:皇帝万寿圣诞承应剧目有《福禄寿》、《九九大庆》(大戏)、《青牛独驾》、《环中九九》、《寿庆万年》、《山灵应瑞》、《益金阶恭祝无疆》、《群仙祝寿》、《百福骈臻》等。

观音

梵文 (Avalokitesvara)的意译,观世音的略称。其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为“西方三圣”。又是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慈悲,即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福星

福星对应天上的岁星,即木星,福星根据人们的善行施赠幸福。

禄星

禄星即文昌宫的第六颗星(《史记•天官书》载“文昌宫……六曰司禄”),掌管人间的官职禄位,荣禄贵贱。

罗汉

梵文Arhat的音译阿罗汉之简称。又译为“应真”,或又称“尊者”,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小乘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受佛之嘱,常住世间,守护佛法,“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罗汉像最初是依照佛教经典所造,侍立在释迦两侧的比丘(和尚)像,即阿难、迦叶。后又创造出十六、十八和五百罗汉像,有木雕、泥塑、石刻,以及铜和铁的金属铸造,也见于绘画和织绣。 南朝梁天监时画家张僧繇曾画十六罗汉,见《宣和画谱》。自唐初玄奘译出《法住记》,十六和十八罗汉像逐渐盛行。传唐代卢楞伽画有十六应真,五代贯休和张玄都曾画十八罗汉像。杭州烟霞洞五代时有十六罗汉像,经宋人添加了神僧和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寺庙中也盛行十八罗汉像的供奉。

方朔

方朔(生卒年不详),清代人,字小东,安徽怀宁人。官同知。长白花松岑、法可盦并重其才,延为上客。善骈文,工篆、隶书,学张迁碑及孔庙三碑。又能作细书,五寸之砚,一尺之笺,皆可缩写千余字汉碑一通。

瑶池

《史记·大宛列传》引《禹本纪》:“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其上有醴泉、瑶池。”此即《山海经·西次三经》所记之瑶池,是传说中西王母的住所。

东方朔

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人。《史记》和《汉书》有传。汉武帝时官至太中大夫,以善辞赋、巧词令、诙谐滑稽、语锋机智幽默而闻名,《汉书》称他为“滑稽之雄”。约东汉末年,民间奉其为仙。据《旧小说·甲集一·东方朔传》载,东方朔在世时曾对人说,天下知其底细者唯大王公一人。东方朔死后,汉武帝召大王公询问,大王公说不知。帝问大王公有何擅长,答曰观星。帝又问诸星是否皆在,大王公回答说诸星俱在,唯独岁星失踪18年后复现。于是武帝长叹道,东方朔在帝身边18年,却不知其为岁星。

李铁拐

八仙之首。传说他姓李,名玄,学道于太上老君。得道之后,灵魂可以离躯体而神游。随身携带一葫芦法器,神通广大,具有喜剧色彩。

蓬莱

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之一,遍地生长着奇花异草,珍禽怪兽出没其间,还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药,岛上的房屋都是用黄金白银建成的,光彩夺目。渤海之滨的山东省蓬莱,海面上有时会出现因光线折射而形成的“海市蜃楼”奇景,可能就是古人以为的仙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