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高宗弘历下令编纂此书主要为规范《大藏经》中的咒语音韵。至清乾隆年间,《大藏经》已被翻译刊印成汉、蒙、西夏、契丹文等多种民族的文字,但历代汉文译经者一概不翻译其中的咒语,只是用与梵音接近的汉文字标注,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所以难以准确地标注梵文咒语的音韵,从而造成了汉文《大藏经》咒语与梵音差别越来越大的现象。于是高宗弘历命荘亲王允禄主持,与通梵文者一同将汉文《大藏经》中选录的所有咒语以《钦定同文韵统》为准详加考订,章嘉国师则以藏文音韵为准,并参照蒙文音韵等,一字一句地标注了满文对音字,遂编纂成满汉蒙藏文四体合璧大藏全咒,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刊印成册。
此书卷前附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满汉蒙藏四体“御制满汉蒙古西番合璧大藏全咒序”、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四体“御制序”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汉文“御制序”等三篇序文,此外还附有“御制满汉蒙古西番合璧大藏全咒目录”8卷。全咒正文共80卷,按《大藏经》诸经卷帙编次为序编排,每卷前附佛像图。此书刊行后发给曾颁布《大藏经》的京城或直省寺院各一部,从某种意义上说乾隆皇帝编纂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为用国文(满文)翻译《大藏经》做基础。
除此本外,还有几部收藏于雍和宫、内蒙古师范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等单位。民国十八年(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曾铅印出版了此书。
《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全国满文图书资料联合目录》、《全国蒙文古旧图书资料联合目录》、《世界满文文献目录》等书著录。
章嘉
章嘉是清代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四大活佛之一,余为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
经折装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章嘉呼图克图
章嘉呼图克图为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四大活佛之一,是北京、山西、河北、内蒙地域的最高活佛,与清宫廷关系密切。三世章嘉名若必多吉(1717—1786年),甘肃凉州西莲花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被定为三世章嘉,雍正二年(1724年)奉皇帝之命进京。成年之后,因其谙熟佛典,广弘佛法,雍正帝赐封其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雍正十二年,他奉命前往泰宁护送七世达赖喇嘛返藏。乾隆即位后,他更深受重用,掌管京城喇嘛印务处,多次代表朝廷处理蒙藏事务,他与乾隆帝关系密切,被拜为上师,指导宫内佛教活动、佛殿建设以及佛像制造等。他一生著作甚丰,精通汉满蒙藏多种文字,佛学造诣高深,主持将藏文大藏经《丹珠尔》译为蒙文以及满文《大藏经》的翻译。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咒语
咒语是佛教密宗的真言,译自梵语的“mantra”,汉文音译成“漫怛攞”或“曼陀罗”,又称“咒”、“神咒”、“密语”、“明咒”、“咒陀罗尼”等,意为真实不妄的言辞,为佛典翻译中“五不翻译之一”,约分“长咒”、“短咒”、“咒心(或明)”、“种子字”等四种。密宗经典中更多地宣扬真言咒语的神力,谓其为佛菩萨所密授,在加持、诵读时可获得菩萨慈悲法力的加持,获得功德。
大藏经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佛教典籍也随之在我国得到很大发展,翻译、缮写、刊刻的佛经大量出现。除单经外,还整理编辑了大藏经。大藏经相当于佛典的百科全书,内容庞博,其论述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学、建筑诸多领域,对研究佛文化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大藏经在体系上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甘珠尔”意为佛说部,即佛祖释迦牟尼的教法总集,包括显、密的经、律两部分,共1108种。“丹珠尔”则是佛弟子及研究佛学的学者们对经、律两部分的阐述和论疏,包括密教仪轫和五明杂著等,共3461种。藏文写本甘珠尔经目前所知有三种:一为明景泰写本(不详所藏何处),一为清康熙八年(1669年)写本(现存台北故宫),一为乾隆三十五年泥金写本,现分存于北京故宫及台北故宫。
《大藏经》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我国,佛教典籍也随之在我国得到很大发展,翻译、缮写、刊刻的佛经大量出现。除单经外,还整理编辑了大藏经。大藏经相当于佛典的百科全书,内容庞博,其论述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学、建筑诸多领域,对研究佛文化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大藏经在体系上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甘珠尔”意为佛说部,即佛祖释迦牟尼的教法总集,包括显、密的经、律两部分,共1108种。“丹珠尔”则是佛弟子及研究佛学的学者们对经、律两部分的阐述和论疏,包括密教仪轫和五明杂著等,共3461种。藏文写本甘珠尔经目前所知有三种:一为明景泰写本(不详所藏何处),一为清康熙八年(1669年)写本(现存台北故宫),一为乾隆三十五年泥金写本,现分存于北京故宫及台北故宫。
西夏
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大夏国,与辽、金先后成为对立于宋王朝北疆的少数民族政权。其统治范围在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青海东北一带地区,地理位置在宋朝控制区域以西,故被宋中央政权称为西夏,此称谓历史上或有沿用。
梵文
亦称“梵字”、“梵语“、“梵书”,是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文字。相传为大梵天王所造,梵天创造了梵文字母。梵文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同时对汉藏语系有很大的影响。其南北发展各异,行于北者多方形,行于南者多圆形。
亲王
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末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
允禄
允禄(1695-1767年),清圣祖玄烨第26子,号爱月居士。因太宗第5子硕塞长子庄亲王博果铎无后,宗人府以允禄过继之,袭亲王。精数学,通乐律,乾隆时曾掌工部,管乐部,乾隆三十二年卒,谥“恪”。
钦定
凡皇帝亲自裁定的事项为钦定。
《钦定同文韵统》
这是一部清代梵藏满汉文合璧的“韵书”,由允禄、傅恒等奉敕撰,5册。此书以佛经为资料,对天竺(印度)、西番(主要指藏族)的语音和文字进行了研究,卷一为“天竺字母谱”,卷二为“天竺音韵翻切配合字字谱”,卷三为“西番字母配合谱”,卷四为“天竺西番阴阳字谱”,卷五为“大藏经典字母同异考”,卷六为“华梵字母合璧谱”。其正文体例由表格、文书两部分组成,其中卷一、卷六为全书的重点,正文结束前有“字母后说”,统括同文韵进行解释。此书是用满汉文两种文字翻译并拼写梵文和藏文经咒的文字学和音韵学著作,对研究天竺、西番、汉文及满文语音的相互关系及音韵学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