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前冠宣统元年撰满蒙汉文三体合璧序文四篇:第一篇为清末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锡良撰;第二篇为奉天巡抚程德全撰;第三篇是故以蒙文学堂名誉监督前蒙古协领、东三省蒙务局协领荣德撰;第四篇为“国文教科书原叙”。第一册最后有李懋春撰“跋文”。
此书为清末民初内蒙古哲里木盟各旗蒙古族学校所使用的初级教科书,也是清代最晚的一部满蒙文书。
振兴文化教育是治国之本,清廷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改书院,设学校”的新政策。为改革全国以及蒙古地区的教育体制,颁布了《钦定蒙古学堂章程》等新的教育法令,在内外蒙古各旗普及学校教育,规定蒙古人可以与汉人一样学习文化。清末最后10年,在“废科举,兴学校”的影响之下,蒙古地区出现了“蒙旗兴学”的热潮。虽然各盟相继兴办起一些学堂和书院等新的教育设施,却普遍存在教师缺乏、无教科书等现象。当时奉天提学张鹤龄聘请荣德为学堂教师,并委托他编纂教科书。荣德精通满蒙文,他认为以往的旧译本教材早已落后于时代,决定以《钦定满汉合璧四书五经》为蓝本,翻译蒋维介等编的《国文教科书》,并与李懋春共同研究审定各种名词术语等。经过2年编撰成《满蒙汉三文合璧教科书》。
此教科书涉及面较广,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军事、道德、教育、衣食住行、医疗卫生、生理化学、动植物、矿产、工业、农业、商业、经济、书信、账簿、契约、钱币、游戏、歌曲等内容。除第一册外,第二至十册前均附有目录。每册设60课,课程内容从名词、数词、词组到单句、短语、短文等由易至难编排。第二册第60课为“放假歌”,第八册后面附“合同议据式”、“合同关约式”等共10条,以供初学者学习使用。
该书另有清宣统元年蒙务局石印本,李纯如书店印本,民国元年(1912年)铅印本和奉天都督府抄本。《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全国蒙古文古旧图书资料联合目录》、《全国满文图书资料联合目录》、《世界满文图书联合目录》等书著录。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蒋维介
蒋维介(1873—1958年),字竹庄,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人。教育家。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岁试名列第三。次年考入常州致用精舍。1902年进入中国教育会,1903年筹建女校,同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主编小学教科书。1912年加入中华民国联合会。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他参加起草《中华民国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及教育部官制,并兼任教育部参事。1913年重返上海商务印书馆,主持编辑中学及师范学校教科书。1917年复任教育部参事,自此转而研究佛学。1922年被任命为江苏省教育厅厅长,1925年任南京大学校长,从此先后在南京东南大学、上海光华大学、正风文学院等大学兼任佛教、哲学等科教授。1941年任上海鸿英图书馆副馆长、馆长、名誉馆长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苏省政府委员、苏南区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席和常任副主席。1958年在上海病逝。著有《因是子静坐法》、《中国今三百年哲学史》、《学校管理法》、《佛学大要》、《孔子与释迦》、《道教概说》、《中国佛教史》等。译著有《胡尔德氏植物教科书》、《新教育学》、《长寿哲学》等书。
白口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鱼尾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单鱼尾
在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称鱼尾,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鱼尾称单鱼尾。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总督
官名,明代始设,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辖一省或二三省,总理军民要政,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事实上,总督兼兵部尚书及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已成定例。另有管理河道及漕运事物者亦称总督。
锡良
锡良(1853—1917年),字清弼,巴岳特氏,蒙古镶蓝旗人。清同治年间进士。初任知县,后以太原护送西太后有功升山西巡抚。历任湖北、四川、云贵总督等要职。力主自办川汉铁路,参与平定西藏上层变乱,创建云南讲武堂,强直负重,安内攘外,颇有建树。
巡抚
别称抚台、抚军、抚院、部院等。明永乐年间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非地方专任,事毕即停。明宣德五年(1430年)始于各省专设,成为定员。景泰四年(1453年)加都御史衔。名称以管辖地区及职责不同而时相参错。巡抚兼军务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众者,加总督。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以及总理巡视抚治等员,皆加都御史衔或副都御史衔。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初沿明制,无定员。后来每省均一,或由总督兼任。乾隆十四年(1749年)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是否兼兵部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兼侍郎衔者为正二品。
程德全
程德全(?—1930年),字雪楼,号本良,法名寂照,四川云阳人。清廪贡生出身,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入国子监肆业。历任署理黑龙江将军、营务处总理、直隶州知州、代理齐齐哈尔副都统、奉天巡抚等要职。宣统二年(1910年)调任江苏巡抚,参与预备立宪活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电请清廷改组内阁,宣布宪法,以抵制革命。11月5日,在立宪派劝说下,宣布江苏独立,自任都督。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内务总长,曾与章太炎等先后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统一党、共和党等,后被袁世凯任命为江苏都督。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公布宋案内幕,但他反对二次革命,此后退出政界,闭门诵经。1926年受戒于常州天宁寺。1930年病故于上海。辑有《程中丞奏稿》、《抚吴文牍》等书。
李懋春
李懋春(生卒年不详)。奉天蒙文学堂名誉监督、花翎同知衔、河南候补知县。其它不详。
钦定
凡皇帝亲自裁定的事项为钦定。
张鹤龄
张鹤龄(1867—1908年),字长儒,号啸圃,江苏阳湖人。清光绪十八年(1902年)进士。官至奉天提学使。工文章,通中外掌故,辛丑后规划京师大学堂章程。主张废美国粤汉铁路借款合同以保国权。
四书
南宋(1127—1279年)及以后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论语》、《孟子》皆先秦已成书,《大学》、《中庸》摘自《礼记》。《礼记》虽为汉人编定,但其内容则采自先秦旧作,早已列为五经之一。南宋哲学家朱熹 (1130--1200年) 继承北宋程颢、程颐之理学,推崇《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重,著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绍熙元年(1190年)刻书流传,名为《四书章句集注》,始确立“四书”之名称。朱熹死后,“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乃盛行于世,元明因之。明并定为经筵日讲之必修课程。
五经
汉武帝于建元五年(公元前140 年)开始在朝廷设五经博士之官,以备咨询。当时的五经是指《易》、《书》、《诗》、《礼》、《春秋》。此时的《礼》指《仪礼》,后世改为《礼记》,《春秋》又合以《左传》。皆先秦儒家之经典,但均掺有汉儒推想成分。再经历代儒家注解发挥,都成为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理论。其讲史的内容,多出自《通鉴纲目》、《贞观政要》及本朝的《皇明祖训》等史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