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源流》
《蒙古源流》函套
《蒙古源流》书面1
《蒙古源流》书面2
《蒙古源流》卷一1~2页
《蒙古源流》卷一2~3页
《蒙古源流》卷一3~4页
《蒙古源流》卷一22页
《蒙古源流》卷一21~22页
【《蒙古源流》】
  《蒙古源流》,原书不分卷,清蒙古族萨囊彻辰撰,清康熙元年(1662年)武英殿本。版框18.6cm×13.3cm。半页8行,行7-12字,白口,红色单鱼尾,四周双栏。8册1函。
  此书蒙文名为enedheg tubed mongqol had un caqan teguke neretu tuquji (额讷特珂克土伯特蒙古汗等源流),其意是“印度、西藏、蒙古诸汗源流”。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译为满文,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译为汉文,汉译本原称《钦定蒙古源流》,编为8卷。
  全书以编年体上溯蒙古部落的崛起及成吉思汗王统的起源,并与印度、西藏诸王世系联系到一起,下述元至清初蒙古的历史文化及佛教传播,历述元明两代蒙古各汗的事迹,其中有关明代北元朝蒙古部封建主纷争的内容占全书之半。书中对北元朝达延汗俺答汗时期政治、经济、宗教、领地划分、各部战争和诸汗世次、名号、生卒年及人地诸名、职官等的叙述在所有蒙古文史籍中最为详细。此书还收录了很多蒙古民间传说、诗歌及藏、梵、汉、满等族的语言资料。作者自称此书系根据《古昔蒙古汗等源流大黄册》等7种蒙、藏文字资料写成。《蒙古源流》是17世纪蒙古编年史中最珍贵的一部历史文献,与《元秘史》、《蒙古黄金史》合称为蒙古民族的三大历史著作,也是蒙古族重要的宗教史文献。
  故宫博物院另藏有蒙古文钞本、满蒙汉合璧钞本等。
撰稿人:春花

武英殿

萨囊彻辰

萨囊彻辰(1604-?年),名萨囊,号彻辰鸿台吉,伊克昭盟乌审旗人。明清之际蒙古族思想家。北元后期蒙古鄂尔多斯部贵族,大延汗之子巴尔斯博罗特后裔,库图克台彻辰鸿台吉曾孙。11岁袭曾祖父“彻辰鸿台吉”封号。17岁始在博硕克图济农手下任执政大臣。22岁奉命前往榆林与明廷代表和谈,主张双方停止敌对,和平互市。28岁随林沁济农支持林丹汗安定内部一致对外抗金的政策。后弃政返乡。他根据自己的所闻所见,并参考《古昔蒙古汗等源流大黄册》等7种蒙古历史文献,撰写了著名的《蒙古源流》一书。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白口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鱼尾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单鱼尾

在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称鱼尾,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鱼尾称单鱼尾。

土伯

古代神话中冥府幽都的主宰。《楚辞·招魂》中有“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些。敦脄血拇,逐人胚胚些”的描写。镇墓兽张口吐舌、两眼凸出、身躯弯曲、双角尖利的形象与楚辞中的描写颇为吻合,因而有学者认为其是冥府君主土伯的雕像。

钦定

凡皇帝亲自裁定的事项为钦定。

北元

元政权在中原的统治被推翻后顺帝北走塞外,在一段时期内仍保持帝号,在漠北地区实行地区统治,历史上称之为北元。

北元朝

北元,元廷退居漠北后,历史上对其政权的习惯称呼。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破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元惠宗妥懽贴睦尔的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北走和林(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嗣为帝,改次年年号为宣光,国号仍称“大元”。后六传至坤帖木儿。明建文帝时,非元室后裔首领鬼力赤篡位,将国号改回“蒙古”。明人改称鞑靼。

成吉思汗

元太祖成吉思汗(1162—1227年),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蒙古尼伦部孛儿只斤氏族人,父也速该为尼伦部首领,母诃额仑。铁木真9岁时,其父为仇敌塔塔儿人毒死,所属人众离散,家族衰落,自幼屡遭险难,随母坚苦度日,后投奔克烈部汪汗,收集亡父旧部,势力逐渐强大。性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被蒙古尼伦部拥戴为合罕。最初与扎答阑部札木合等十三部作战失败,后受金朝“札兀忽里”(前锋司令官)封职。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年)与克烈部汪汗连兵助金打塔塔儿部。后来他充分利用草原上各部之间的复杂矛盾以及与金朝的矛盾扩充势力,先后统一了塔塔儿部、克烈部汪汗、乃蛮等诸部。金泰和元年(1206年)即大汗位,建蒙古国,号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征服吉利吉思、畏兀儿、哈剌鲁等诸部,灭西辽,多次入侵西夏,攻打金朝。1227年灭西夏,在归途中病死。谥号圣武皇帝,庙号太祖。

达延汗

达延汗(1472-1517年),也称大衍汗、歹颜汗,“达延”系“大元”讹音。北元蒙古大汗,正名为巴图孟克。巴音孟克孛勒忽济农之子。满都海夫人为了蒙古黄金家族的利益,在其7岁时与其成婚,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扶其即大汗位,称达延汗。此后,达延汗与满都海夫人一起率部征服瓦剌,讨平兀良哈之乱。成年后他力行改革,平息叛乱,结束了蒙古地区近百年的混战,使蒙古部落重新统一,汗权得到了巩固,并与明朝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互派使臣,通贡互市,友好相处。由于他毕生致力于蒙古的统一事业而受到蒙古族人民的颂扬。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去世,在位38年。

俺答汗

俺达汗(1507-1582年),又称阿拉坦汗、安滩、谙达、阿不孩等,也称索多汗、格根汗。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达延汗之孙。初协助其兄处理蒙古右翼事务。明嘉靖三年至二十一年(1524-1542年)间协助博迪汗领兵东征西战,屡立战功,取得索多汗尊号。嘉靖元年(1522年)领兵攻打藩居和林地区的瓦剌残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攻占青海;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派侄儿胡图克台彻辰洪台吉攻打卫藏,基本控制了和林以南、卫藏以北、察哈尔以西、额尔齐斯河以东的广阔地区。库登汗惧其东进,被迫率部迁居辽东。嘉靖二十年(1541年)开始向明廷派使臣,要求通贡互市,但遭拒绝。故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率兵长驱直入包围北京,迫使明廷接受要求。明隆庆五年(1571年)被明廷封为顺义王。明万历六年(1578年)在青海仰华寺与格鲁派教主索南嘉措会晤,尊索南嘉措为“圣识一切瓦其尔达赖喇嘛”。 达赖喇嘛尊号即始于此。后又将其迎至呼和浩特传教,建寺庙,尊黄教为国教,将黄教推广到整个蒙古地区。万历九年(1581年)建造今呼和浩特城。俺达汗对蒙古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蒙、汉、藏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