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四译馆译语》
《华夷译语·拉氏诺语》书面
《华夷译语·拉氏诺语》文史门
《华夷译语·拉氏诺语》鸟兽门
《华夷译语·拉氏诺语》词汇
《华夷译语·西番译语》书面
《华夷译语·西番译语》函套及书册
《华夷译语·西番译语》藏语及汉字注义、标音
《华夷译语·西番译语》宫殿门
《华夷译语·川番译语》书面
《华夷译语·川番译语》地理门
《华夷译语·川番译语》人物门
《华夷译语·川番译语》宫殿门
【《会同四译馆译语》】
  《华夷译语》,不分卷,清傅恒陈大受等奉敕编纂,清乾隆年抄本。墨划框栏,四周双边,无行格。白口,无鱼尾版框21.5cm×15.5cm。全书种数、册数未见记载。故宫博物院现存42种71册,原藏方略馆。
  此书是由中国清代皇帝勅纂而未经刊行的一部翻译词典。据文献记载,为了纠正翻译词书的“讹误”,“以昭同文盛治”,乾隆十三年(1748年)九月,清高宗上谕礼部:“朕阅四译馆所存外裔番字诸书,……已不无讹误,……宜广为搜辑,加之核正,悉准考西番书例,分门别类,汇为全书。所有西天及西洋各书,于咸安宫就近查办,其暹罗、百夷、缅甸、八百、回回、高昌等书,著交与该国附近省分之督抚,令其采集补正。此外,如海外诸夷并苗疆等处,有各成书体者,一并访录,亦照西番体例,将字音与字义用汉文注于本字之下,缮写进呈,交馆勘校,以昭同文盛治。著傅恒、陈大受、那延泰总理其事。”(《清高宗实录》卷三二四)
  书中各语种均由四译馆和有关各省督抚采录。汉字墨笔楷书,番、夷字依形体特点或行或楷。半页分右上、左上、右下、左下横写四组单词,唯《西天真实名经》和《僰夷译语》竖写。每组3行,第1行是本字(词),第2行是字义,第3行是发音。字义和发音用汉字注。行距疏朗,字体清晰典雅。
  各种译语包括:
  1、 英、法、拉丁、意、葡、德及西天(梵文)译语7种28册,每种收字730至2094个。
  2、 缅甸、暹罗、苏禄、琉球译语4种8册,每种收字282至1232个。
  3、 西番译语(藏语)1种5册,收字2123个。
  4、 川番译语9种9册,每种收字700多个,均系四川省松番、龙安、茂州等地西番语种。
  5、 倮罗译语5种5册,每种收字280至740个。
  6、 云南耿马、僰夷、车里、猛麻等17个地区民族译语13种13册,每种收字338至806个。
  7、 广西省庆远府镇安府太平府属地民族译语3种3册,每种收字71至170个。
  各语种按门类分为天文、地理、时令、香药、花木、人事、宫殿、饮食、衣服、方域、珍宝、经部、身体、人物、器用、文史、鸟兽、数目、通用诸门不等。与现藏于国内外诸明清刻、抄本《华夷译语》比较,清内府抄本《华夷译语》所收英、法、拉丁、意、葡、德及我国四川、云南、广西三省的少数民族语种之多,为前者不可比。对于研究三百年前的西欧、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语言文字及研究我国翻译学史,都是罕见的珍贵资料。
撰稿人:白『0126』皛

傅恒

傅恒(?—1770年),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高宗孝贤皇后之弟。乾隆时历任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授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平叛伊犁统师。在军机处20余年,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师指挥大金川之战,降服莎罗本父子。乾隆十九年(1754年)力主清军攻伊犁,平息准噶尔部叛乱。后任《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正总裁。撰写《钦定旗务则例》、《西域图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书。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缅甸战役中染病,次年卒,乾隆皇帝亲临其府奠酒,谥文忠。嘉庆元年(1796年)赠郡王衔。

陈大受

陈大受(?—1751年),字占咸,湖南祁阳人。幼沉敏。既长,读书不辍。雍正十一年(1733年)进士,选庶吉土。乾隆元年(1736年)授编修。十三年(1748年)调吏部协办大学士,军机处行走。十六年(1751年)卒于两广总督任。

四周双边

书版一般用四周的界线围成,界线又称边栏,简称边。四周界线只画一道粗墨线者称单边。在粗线之内又附一道细墨线者称双边。上下两边没有细线、仅左右两边有细线者,称为左右双边。上下左右全有细线者,即称四周双边。

白口

我国古代雕版印刷的书,只在纸的正面印刷,中间有一空行,在此对折而成一张书叶,书叶中缝称为书口,亦可称版口或版心。其作用,一是用于对折书页,二是格内经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刻工姓名和出版处。在书口近上下两端处印有】形符号,称为鱼尾,上鱼尾上面的空格和下鱼尾下面的空格叫象鼻,以其形状相似而得名。象鼻中空的,即称为白口,是古代印书的一种版式。

鱼尾

线装书的书口款式之一。其标志为书口中缝刻的鱼尾形符号“【”,常刻在书口上节或下节的四分之一处,体黑者称“黑鱼尾”, 体白者称“白鱼尾”。同页上下节有两个鱼尾的称“双鱼尾”,只在书口上边刻一个的称“单鱼尾”。

版框

也称“框廓”、“边栏”。指古书书页四周的界线,主要形式为线栏。四周单线者称“四周单边”,四周双线者称“四周双边”,上下单线而左右双线者称“左右双边”。为求形式美观,亦有以图案花样组成的版框,称为“花边”。

方略

方略本意为计划、权谋、策略之意。清代从康熙年平定“三藩”叛乱起,每当一次政治、军事行动后,皇帝都要下诏设馆修书,纪其始末。是为《方略》或《纪略》。《清会典·办理军机处·方略馆》:“方略馆总裁,掌修方略”。清代纂修《方略》(《纪略》)约有50余种。

四译馆

明清两代随着中外关系及国内民族间交往的发展,语言文字的翻译受到朝廷的重视,明初即设翻译机构,称四夷馆,下设若干馆。清仍沿明旧制,但改称四译馆。乾隆十三年(1748年)与会通馆合并,又称会通四译馆。设译字生、通事若干人,专司翻译和除汉语外的各语种教学。

咸安宫

实录

古代编年体文献之一。记述方式以时间先后为序,以最高统治者——皇帝为中心,既记其言行动止,还兼记一朝国政大事。实录的史料来源主要是时政记、起居注和日录。 实录最早产生于南朝萧梁时期。自唐代开始,前朝皇帝去世,后嗣之君即诏令史官为先君撰修实录。此后,历代皆视实录为必备之作。清代专设有实录馆,不仅由大臣主持纂修,还要由皇帝御审“钦定”。

《僰夷译语》

《僰夷译语》竖写,不按门类分。先写汉语以七言为一句,内容为乡规民约,如:“敦孝弟以重人伦”“尚节俭以借财用”等共16句,每句后再逐字列出僰夷语的字(词)、字义和读音。

义和

清代中晚期出售金银首饰的私营商号。

梵文

亦称“梵字”、“梵语“、“梵书”,是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文字。相传为大梵天王所造,梵天创造了梵文字母。梵文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同时对汉藏语系有很大的影响。其南北发展各异,行于北者多方形,行于南者多圆形。

琉球

即今冲绳群岛,位于日本西南部,又称南西群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占领,后交由日本管辖。清代,琉球为中国属国,国王称中山王。每逢中山王嗣位,均请求清朝廷予以册封,方敢称王。清朝廷钦命正副使奉敕往封,赐驼钮镀银印。未封王之前称世子,以权国事。自清顺治至光绪初230余年间,双方的封册和进贡从未间断。直到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灭琉球,设冲绳县,双方遂停止往来。

庆远府

庆远府,地当西北边境,为右江藩障,群峰蔽亏,涧壑泉流,灵草异卉,绿崖蔓谷。会仙之胜,尤称甲一郡焉。《清史稿·广西地理志》载:“庆远府,明洪武元年为府,顺治初因明旧为府。”

镇安府

镇安府,地属省治之极西,势居高垲,屹如建瓴,峭辟奇峰。森然楼橹之外,云山色络,为滇粤交壤,长城钜防。《清史稿·广西地理志》载:“镇安府,明洪武二年为府,顺治初隶思恩府,雍正七年升为府。”

太平府

太平府,古骆越之地。群峰起伏,隐若蚕丛,牂牁来自徼外,环流泻碧,内则丽江之水,旋折四交若壶,因号壶城。《清史稿·广西地理志》载:“太平府,明洪武二年为府,顺治初因明旧为府。”

内府

职官名,见《周礼·天官》,执掌贡赋货藏,以供邦国之用。后泛指皇家府库或宫廷。

内府抄本

明清宫廷里设有专人抄书,均用朱丝界格,工楷缮写,所抄的书称“内府抄本”或“内府写本”。

明清刻、抄本《华夷译语》

明清刻、抄本《华夷译语》,国内上海图书馆、天一阁文物保管所、北京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国外英国伦敦大学博物馆、伦敦东方学院、德国柏林普鲁士皇家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法国巴黎大学中国高等研究院等均藏有该书。